• 山西:科技賦能量 飯碗端得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3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持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增強了我多種糧、種好糧的信心。你看我的麥子長得多好,一畝地能比過去多打幾十斤呢,這都得益于旱地小麥一優四改探墑溝播綠色栽培技術。”3月19日,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內鼻村種糧大戶云金柱望著田里綠油油的麥子滿眼喜悅。


      對于云金柱來說,以前種地靠經驗,總想早犁地、早播種,多施化肥。現在懂得了伏期犁地要適當推遲、要多施有機肥、播期不能早,這樣產量又高又穩。“我們掌握了好技術,麥子就長得好、打得多。去年在晚播弱苗的情況下,這塊地實收測產畝產達579.9公斤,創了咱們省旱地麥子的最高產量呢!”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


      我省旱地小麥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一半,產量高低決定夏糧單產和總產。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黨建友和其團隊,立足我省自然資源稟賦,在繼承發揚優良有機旱作農業傳統基礎上,從2008年開始,歷時10年通過歷史氣象資料分析、多年試驗研發,創新集成了“旱地小麥一優四改探墑溝播綠色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2.2%,年際產量波動減小15%,連續3年被確定為我省農業生產主推技術進行重點推廣。


      “這項技術是針對我省及西北旱地小麥生產存在的耐旱穩產品種少、降雨錯位、土壤肥力低、耕作粗放、產量低而年際波動大等問題研發而成的,包括5項核心內容,即篩選種植耐旱穩產廣適優質良種、改傳統早深耕為適時深耕、改播種一次施磷為耕種兩次施磷、改僅施化肥為增施有機肥減施化肥、改傳統早播為適期精量探墑溝播。”黨建友介紹說。


      省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韓柏岳說起這項技術贊不絕口:“2019年天氣比較旱,我們在堯都區示范田實收測產,周邊農民的傳統技術田畝產170.4公斤,運用一優四改探墑溝播綠色栽培技術的示范田畝產是332.8公斤,增產達95.3%。因此,2020年度我們中心加大了推廣力度,在堯都、洪洞和芮城等小麥主產縣區建立了13個示范田1000余畝,經統計平均增產達12.2%。目前年推廣應用面積近百萬畝。”


      “抓緊時間把農機檢修一下,我準備再學習鞏固一下膜下滴灌技術。去年的高標準農田全部采用該技術種植玉米,呈現出節水、節肥、節地、節時、節工、增產、增收、增效‘五節三增’和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獨特效果,比沒有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玉米畝增加產量500斤,真正實現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3月17日,塞外的風雖然還有點冷冽,但陽高縣龍泉寺村村民王建紅已經在準備春耕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農業強起來、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多作貢獻。”陽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倉雄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近年來,陽高縣扎實推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錨定“機田證”一體化發展,加快良機良種良田良法集成配套,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耕地質量提高0.5個等級,土地增效變成“高產田”。高標準農田建設3年多來,全縣增加糧食產出2250萬公斤。


      “下一步,我們要深入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抓好各項政策落實。”倉雄說,“讓高性能農機發揮最大作用,讓高標準農田釋放最大能量,讓高素質農民施展最大才華,在探索實踐中走出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之路。”(王秀娟)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