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利于統籌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更好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根本性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5月23日,從山西省財政廳傳來消息,該廳將從四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支持開展價值核算。2022年以來,山西省財政廳統籌省級生態環保能力建設專項資金839.89萬元,支持開展經濟生態生產總值核算與考核工作,助力動態量化展現山西省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效。
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為引導地方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山西省自2009年起設立了省對縣級生態轉移支,2023年,省級預算安排6億元。在加大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的同時,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分配辦法,在繼續對《山西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省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所屬縣區給予補助的基礎上,2023年又將省級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省級禁止開發區所屬縣區納入補助范圍。
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沿汾6個設區市(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探索實施了汾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試點創新性實施水質與水量聯動考核,配套制定了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機制及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斷面水質、水量目標,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按月核算、年終結算,建立起汾河流域上下游“保護者、受益者和損害者、賠償者”之間橫向直接的互動關系。2022年,汾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達6.19億元,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升14.3個百分點,真正實現了我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的突破。
2023年,將繼續深入實施汾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完善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體系建設,積極推動黃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
推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2022年,山西省財稅部門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稅法,全省全年環境保護稅收入10.94億元。按照省委、省政府“五水綜改”要求,深入推進水資源稅改革,通過稅收制度安排,引導、調節城鎮公共供水的用水結構,帶動水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任志霞)
轉自:山西日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