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運城探索“南魚北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05





      新年伊始,全國農業大摸底在網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令人驚訝的是,大閘蟹、三文魚、火龍果等這些山西人以前從未涉足的農特產品,竟然成為運城這片黃土地上的特產。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南橘北枳”的傳統種養方式已經成為歷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正在河東大地悄然興起。


      大閘蟹“戀上”黃河水 撂荒地變身“振興灘”


      提起大閘蟹,很多“蟹迷”的第一反應就是江蘇的陽澄湖大閘蟹。近年來,南方的大閘蟹慢慢游出長江,“戀上”了黃河水,成為被大眾青睞的黃河大閘蟹。


      日前,黃河大閘蟹突然成了“網紅”。臨猗縣品極鮮大閘蟹養殖基地負責人李楠每天都要添加很多新的微信好友,慕名而來的既有買家,也有想學習養殖技術的企業家。2021年,從傳媒行業轉型的臨猗縣臨晉鎮小伙李楠第一次來到薛公村,當時正趕上一個由南方人經營的大閘蟹養殖基地轉手,李楠腦子一熱便接了下來。


      “第一年,沒有抓到一只螃蟹;2022年,有了螃蟹,但是和投入相比利潤還遠遠不夠。”直到2023年,李楠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螃蟹養殖中。“500畝的池塘產螃蟹約5萬公斤。”


      大閘蟹的生態化養殖和成功推介,不僅讓李楠收獲滿滿,也為薛公村大閘蟹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位于黃河岸邊的薛公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近萬畝的黃河灘涂曾閑置撂荒,一度“守著金山討飯吃”。


      2012年,安徽蕪湖人張俊來到薛公村,在此承包了1000畝河灘地,自此“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初來乍到,張俊曾嘗試種植蓮藕。但慢慢地,他發現黃河灘地是得天獨厚的寶地,更是養殖大閘蟹的理想之處。


      “北方的河灘地養殖塘面積大,大水域養殖,大閘蟹生長環境好。黃河水溫也好,大閘蟹生長快。而且薛公灘的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天然黃河水中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高。”黃河灘豐富的自然資源令張俊有了“南蟹北養”的想法。


      薛公村村“兩委”得知后,通過無償建塘、蓋管理房、引水上電,以及免除當年的大閘蟹試養場地承包金等舉措,給予了大力支持。經過3年的實踐探索和邀請養殖能手實地考察,2015年,張俊正式開啟他的“養蟹之旅”。


      如今,張俊的基地已從剛開始的試養30畝,發展到如今的500畝,畝產從開始的幾十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00公斤左右。產品除在運城當地銷售外,還銷往北京、上海、西安、太原等地。


      在張俊的帶動下,薛公村4戶人家也步入了大閘蟹養殖行列,共發展養殖面積500畝,使薛公灘大閘蟹養殖漸成氣候。薛公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程俊懷介紹說,2023年,薛公村大閘蟹產量達7.5萬公斤,產值達750萬元。大閘蟹養殖已成為薛公村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運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市大閘蟹養殖面積約2500畝,規模并不大,但在豐富水產品、調整水產養殖經濟結構、滿足群眾“菜籃子”需求方面,大閘蟹養殖已是重要的一項內容。


      熱帶魚“扎根”黃土地 工廠化模式搞養殖


      運城除了大閘蟹,還養殖有南美白對蝦和原生長于非洲的羅非魚。相較于蘋果、面粉、澄泥硯等老牌產業名片,這些新特產在運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展現出了獨特的風姿。


      “羅非魚其實很普通,原名叫非洲鯽魚,原產地是尼羅河。”永濟海景洲漁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景洲漁業公司”)經理李宏江介紹:“現在只開了一個車間,一個車間有12個高位池,正在培育今年的第一批30萬尾羅非魚。”只見一個個高位池里,漂著藍色、紅色、綠色的直徑約80厘米的“嬰兒籃”,每個籃子里,游著數不清的小魚苗。池壁四周,分布著4個氣推口,正源源不斷地往池內送氣。李宏江解釋道:“氣推有兩個功效,一是給水里提供氧氣,二是讓水流動,相當于魚苗生活在活水狀態中。”


      海景洲漁業公司通過工廠化的方式,冬天孕育種苗,到來年四五月投放魚苗的季節,除了公司養的一部分,還會分給周邊老百姓養殖,對周邊漁業養殖起到了非常大的帶動作用。目前,海景洲漁業公司已經帶動當地30戶村民從事羅非魚養殖,甚至輻射到臨猗縣一個400畝大的魚塘。


      羅非魚的養殖前景非常廣闊,據統計,臨汾市是羅非魚的主銷區,每年約有500萬公斤的銷量;太原市每年約有250萬公斤的銷量;運城一年銷量在15萬公斤左右。


      南美對蝦暢游“不毛地” 鹽堿地里掘出養殖基地


      蝦殼薄、蝦肉肥,展開后和手掌一樣大,這樣的南美白對蝦,居然出現在了運城。而養出這種白對蝦的,竟是曾經人跡罕至的鹽堿地。


      運城地處晉南盆地,鹽堿地總面積達23.88萬畝。近年來,運城市依托獨特自然資源稟賦,在因地制宜發展“特”“優”農業的基礎上,向荒灘要效益,化稟賦為財富,積極探索“以漁降鹽、以漁治堿、漁農互補”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徑。運城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張武敬說:“‘不毛地’變身‘魚蝦塘’,我們的制勝法寶是建立了一支橫跨土壤學、微生物學、育種育苗等多個學科的鹽堿地水產養殖專業科研團隊。海晟源產業園就是這支隊伍的‘試驗田’。”


      與傳統露天養殖模式不同,海晟源產業園不僅有標準化室內養殖車間,還配套有生態養殖、水質監測、消毒凈化、物聯網集成系統。“實踐證明,運城地區的鹽堿地非常適合養殖南美白對蝦,這讓我們找到了把鹽堿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推動漁業調結構促轉型的新途徑。”張武敬說,“如今的鹽堿地,不僅有‘顏值’,而且有價值。”


      據介紹,養殖工廠化、裝備數字化、監管網絡化、決策智能化、作業無人化的海晟源產業園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年產對蝦1.65萬噸,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5.6億元。


      延伸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永濟、鹽湖兩地以對蝦養殖探索出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徑。這不僅能將北方地區原本1000公里的對蝦產銷鏈條大幅縮減,還將最大限度豐富太原、西安等地水產品的市場供給,有效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沈佳  范娜)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