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走好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31





      “高強板矯直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10月25日,太重集團太原重工技術中心主任助理馬立輝接受采訪時說,“該研究為高強板矯直設備設計和工藝規程提供理論依據,能提高國內高強板矯直技術水平。”


      高強板矯直技術研究是山西省科技廳和太重集團聯合資助的基礎研究項目。2023年起,山西啟動實施省基礎研究計劃(產業發展類)聯合資助項目,采用“科技廳+”聯合資助模式,解決該省產業領域存在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問題。


      “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前端,是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山西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劉俊義說,“我們做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改革產業發展類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實施機制,撬動企業、基金等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發揮好聯合資助方主體作用、科技廳引導作用,真正做到有組織科研,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支撐力、創新驅動力。”


      整合撬動更多科研資源投入基礎研究


      太重集團是山西高端裝備制造和風電裝備的“雙鏈主”企業,也是“科技廳+”的首個聯合資助方。2023年5月,山西省科技廳和太重集團簽署基礎研究計劃聯合資助項目(太重)協議,商定共同投資2500萬元,分五年實施項目,其中省科技廳每年出資100萬元,太重集團每年出資400萬元。


      “聯合資助讓集團深度融入全省科技計劃體系,并充分利用全省甚至全國科技資源。”馬立輝說,雙方首批共同確定的15個研究課題,瞄準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應用基礎研究問題,突破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上的“瓶頸”。


      “‘科技廳+’聯合資助,不僅高效整合全省科研資源,合力推動科研服務產業發展,而且把探索科技前沿同全省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效結合。”劉俊義說,之前,山西產業類基礎研究主要由省科技廳資助,不僅投入有限,而且沒有整合帶動各市、各行業、各企業基礎研究,難以形成科研合力,甚至一些市和企業基礎研究同質化。


      “科技廳+”聯合資助方,主要是各設區市政府、產業(行業)管理部門和企業。山西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暢曉冰介紹:“山西省科技廳和聯合資助方簽訂合作協議,在商定的具體科技領域內,明確經費投入與管理、運行機制、合作期限等內容,共同支持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


      “科技廳+”聯合資助實施以來,山西省科技廳已先后和太重集團、交控集團、長治市政府及潞安化工集團攜手,鋪開了一大批基礎科研項目。“這些聯合資助的協議出資總額達5550萬元,省科技廳引導資金為1000萬元,有力地撬動并整合了社會科研資金。”暢曉冰表示。


      有組織科研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日前,山西省科技廳發出組織申報2024年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產業發展類)聯合資助項目(潞安)的通知,公布了項目課題、資助金額、申報條件等。


      “這批聯合資助項目,由長治市政府與省科技廳、潞安化工集團共同出資設立,聚焦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暢曉冰說,潞安化工集團凝練提出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山西科技廳邀請省內外專家進行論證評審,邀請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揭榜掛帥”方式開展科研攻關。


      “‘科技廳+’聯合資助,實現了有組織科研。”劉俊義說,“科研項目按照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運行和管理方式組織實施,聯合資助方凝練提出科研項目,山西省科技廳統一發布項目需求、統一評審程序、統一項目管理。”


      “科技廳+”聯合資助,越來越得到認可。日前,山西省科技廳又分別和山西省地質勘查局、建投集團簽訂了基礎研究計劃聯合資助項目協議書,進一步擴大資助范圍,資助領域從高端制造、智慧交通、煤及煤化工,拓寬至氣象、戰略資源、綠色建筑等行業。“項目實施堅持市場導向,企業出錢出題,科技廳組織實施,從機制上最大程度避免財政科研資金被套取,能有效解決區域創新發展、產業(行業)領域創新突破、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暢曉冰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我們要全力落實好全會精神,強化基礎研究計劃有組織創新,進一步改革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引導力度,運用直接資助、后補助、貼息、擔保、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加大投入,奮力走好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劉俊義表示。(記者 趙向南)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