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南極中山站,今年,科考隊員持續開展光學和射電波段的空間監測工作,部署一套大口徑自動跟蹤的光學望遠鏡和新的天文觀測倉,從而進一步提高空間碎片威脅預警,支持全球化太空治理。
據了解,空間碎片主要在低軌道區域活動,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空間碎片分布最為密集。而極區是地球開向太空的窗口,南極是監測空間活動最理想的地基平臺。目前,我國南極中山站已建成四臺固定指向的光學空間碎片望遠鏡和一臺射電天文望遠鏡。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張毅介紹,南極地區大氣環境非常適合天文觀測,并且極夜時間較長,是實現光學空間碎片監測的理想地區。但同時,由于南極氣候惡劣,暴風雪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為空間碎片監測帶來了較大困難。為了實現全球化空間碎片監測,以及與其它天文臺的聯合觀測,對目標追蹤和網絡通訊提出了更高要求。
張毅介紹,空間電磁環境的狀況是太空治理的關鍵一環。由上海師范大學和極地中心合作建設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可以監測空間電磁環境,觀測一定頻域內的天文分子譜線。同時,今年射電天文望遠鏡接收機系統將進一步升級,升級后,能夠實現更高頻率的電磁信號觀測。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