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表示,將協同各方力量,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提質增效。“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廣大中小企業對于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的應用需求日益強烈,迫切希望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業態創新和提質增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姚佳稱,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撮合作用,突出場景牽引、強化供需協同,協同地方、企業、聯盟等各方力量,做強技術根基、做大產品供給、做好企業服務、做優環境生態,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與競爭格局。從智能制造到數字營銷,從客戶服務到供應鏈管理,AI的應用無處不在。對于體量龐大但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項前沿科技,更是一次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寶貴機遇。然而,要真正實現AI賦能中小企業,關鍵不僅在于技術引入,更在于破解中小企業的實際難題,打造普惠共享的數字生態。
首先,降低技術門檻,讓中小企業“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是賦能的基礎。相較于大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團隊,中小企業往往面臨研發能力不足、技術轉化率低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復雜多樣,從算法模型、數據采集到系統部署,均需要專業知識和資源投入。這對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門檻。
對此,各地已積極探索解決路徑。例如,浙江提出打造“AI賦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共享計算資源和算法模型,幫助中小企業以低成本接入AI服務。企業無需自建服務器和研發團隊,只需通過云端平臺便能實現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分析等功能,極大降低了應用門檻。類似的“共享AI”模式,應成為未來推進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的重要抓手。
其次,推動“AI+行業應用”深度融合,讓人工智能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實際痛點。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需求千差萬別。制造企業關注的是降本增效,零售企業關心的是精準營銷,服務企業更在意客戶體驗。推動AI賦能,不能停留在“炫技”層面,而要聚焦行業痛點,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
以廣東佛山的陶瓷中小企業為例。過去,陶瓷燒制依賴經驗判斷,成品率低且能耗高。當地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對溫度、濕度、氣流等關鍵變量進行實時監測和自動調整,提高了陶瓷成品率,降低了能耗,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競爭力。這一案例表明,只有與具體業務場景深度結合,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為中小企業的“生產力工具”。
第三,加強人才支持與技能培訓,助力中小企業邁向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人才缺口始終是制約中小企業應用AI的重要因素。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既缺少AI研發型人才,也缺少能將AI與實際業務融合的復合型人才。
因此,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加大對中小企業AI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開展多層次、針對性的培訓。例如,上海就推出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訓班”,邀請AI專家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幫助企業主理解AI在自身業務中的應用價值,并提供案例實操指導。這類切實有效的人才扶持政策,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為中小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夯實人才基礎。
第四,健全數據共享與安全保障體系,護航中小企業放心用AI。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離不開高質量數據支持。然而,數據孤島和數據安全問題仍然困擾著許多中小企業,它們既缺乏獲取行業數據的渠道,又擔心數據泄露帶來風險。
要破解這一難題,應推動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生態。例如,建立行業級數據共享平臺,向中小企業開放經過脫敏處理的公共數據資源,幫助其優化算法模型。同時,加強對數據使用的法律法規建設,明確數據采集、存儲、應用的合規要求,保障中小企業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中應用AI技術。只有解決了數據的“堵點”,中小企業才能真正釋放人工智能的“紅利”。
最后,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激發中小企業應用AI的內生動力。除了技術、人才、數據等“硬支撐”,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樣不可或缺。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文件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并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向中小企業普及應用”。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給予資金補貼、稅收優惠、貸款支持等多方面扶持,助力中小企業“輕裝上陣”。
例如,深圳推出涉及人工智能的專項補貼,對中小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改造生產線、提升智能化水平給予資金支持。政策的暖風,正為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總之,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當前,我國擁有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它們是穩就業、保民生、促創新的重要力量。幫助中小企業跨越技術門檻,實現智能化轉型,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更能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步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面向未來,我們應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持續優化技術供給、強化人才支撐、完善數據保障,激發中小企業應用人工智能的內生動力,讓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從“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甚至“領跑者”,在智能時代共享發展機遇,共創輝煌未來。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