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沒有誕生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
這是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世紀末提出的世紀難題,意在表達對當時中國與西方為什么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的思考。如今“李約瑟之問”已成為中國人縈繞于心的警鐘,即不斷提升科技實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建成科技強國,以避免歷史的重演。
尤其是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代表前沿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因素之一。2024年11月,國務院相關領導也在全國性科技創新大會上兩次提及“原始創新”關鍵詞,強調原始創新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以及對人類福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性。
僅次美國!中國研發投入32年翻233倍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10月發布的《中國創新指數研究》,我國創新總指數已從2013年的全球第35位,躍居至2023年的第12位,中國已正式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從“李約瑟之問”,到“創新型國家”,一代代行業領軍者從零起步,持續產出一系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在眾多科技創新成果中,被視為“大國重器”的高端醫療裝備,在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和增強科技強國實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具有壁壘高、創新密集、人才密集等特點,是關系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起步較晚,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加強。
1983年我國自制的第一臺頭顱CT裝置通過國家級鑒定完成首例人體頭顱成像掃描;1997年世界上第一臺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樣機在中國誕生;1999年中國首臺自研1.5T超導磁共振落地,結束依賴進口的歷史……這些行業先驅結束了高端醫療設備被國外品牌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但在前沿科學發現與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過程中,原始創新主體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8.6%。2023年這一數字飆升至33278億元,是1991年的233倍,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這一顯著增長為我國科研人員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使他們有機會追求更高層次的創新成果,從根本上增強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
動脈網制圖
其次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創新方向的多樣化,進一步加強科學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結合,提高跨學科、跨產業協作的緊密性等現實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以及高端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這些時代賦予的機遇和挑戰均要求中國在全球視野下,不斷強化創新主體地位,以確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的地位。
從0到1,為何原始創新這么難?
盡管中國研發投入實現了百倍增長,但與此同時美國2024年的聯邦研發預算也達到了2100億美元,創下史上最大額。并且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高科技競賽的最前線,“低垂的果實”幾乎所剩無幾。對于高端醫療裝備等前沿領域而言,要想實現更高的原始創新目標,需要產學研醫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與協作。
首先,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大、與產業和技術距離較遠等特點。對于科研人員而言,需要保持創造性思辨能力與采用嚴格求證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并積極參與國內外的行業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投身產業之中了解前沿技術和市場趨勢,從而以高質量原始創新方案來解決臨床和產業的真正痛點。
其次,臨床需求是醫療器械創新的核心動力。作為臨床主體的醫生需要在實踐中識別真實需求、提出創新想法,參與研發過程,驗證新技術臨床效果,并積極推廣其應用。重慶醫科大學王智彪教授便是在一次臨床實踐中從“超聲終止早孕”萌發了“超聲治療腫瘤”的大膽想法,并通過醫工結合構建了“聚焦超聲生物學”理論基礎,將這項基礎研究轉化為中國原始創新成果——海扶刀?,成功推廣到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這樣的跨界合作不僅加速了原始創新從概念到實際應用的轉變,也為全球患者帶來了更先進、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
再者,對于在科技創新中占據主體地位的企業而言,關鍵在于持續圍繞原始創新技術來豐富產品線,并重視新興場景下的產品需求,積極推進重大產品的研發,以實現在高端主流裝備、關鍵核心部件以及醫用高值材料等領域的自主制造能力。再以聚焦超聲為例,重慶海扶團隊經過30余年的技術研發及20余年的產業化發展,已圍繞良惡性腫瘤、常見病、康復保健三大系列開發出十多種型號的高端醫療裝備,累計治療全球30萬余例實體良惡性腫瘤患者,展示出企業推動創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的獨有價值。
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 JC300型
最后,國家政府在推動原始創新發展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導向支持作用。《“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在重點發展領域提出了發展高效能超聲等治療裝備;《中國制造2025》將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十大重點突破領域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各級相關部門也先后推出“以舊換新”“采購國產”等支持政策……
大漲26.31%!從“國自然”透視原始創新
“原始創新”以其非共識性、變革性、高風險性、顛覆性等特征,區別于一般創新性研究,通常需要特別的資助模式來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之初,便在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和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基金委公布的近十年數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人數逐年遞增,2024年基金委共接收項目申請384564項,較去年增長26.31%。
其中,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資助對象為“對促進科學發展、探索自然規律和開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創性科研儀器與核心部件的研制”單位,目標是“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
2024年11月,由重慶醫科大學王智彪教授牽頭,聯合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單位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基于顱內毫米級聲源點的定位引導及治療調控系統》獲得立項資助,項目直接經費8028萬元。此項目聚焦神腦疾病治療和腦科學,擬為深腦疾病治療和腦科學研制一套兼顧無創、精準定位、精細干預及實時監控的重大科研儀器。
重慶醫科大學王智彪教授牽頭
《基于顱內毫米級聲源點的定位引導及治療調控系統》獲得基金委立項資助
近期,王智彪教授在參加一次學術會議上談及自己與聚焦超聲這項中國原始創新技術的結緣背景,“36年前我還是一名婦產科主治醫師,每天忙碌于手術之中。那時,我常常自問:切除器官會給患者帶來什么?有沒有一種技術可以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減少對患者的傷害,甚至保留器官。這項技術就是聚焦超聲。”
36年前的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幾乎完全被外商獨占,既沒有醫療器械監管法規,也沒有質量認證中心。然而,正在這樣艱難的時局之下,王智彪教授從無到有,帶領的團隊經過十余年的基礎研究深耕,終于在1999年全世界第一臺聚焦超聲體外對體內進行治療的設備——海扶刀?正式取得CFDA(現NMPA)認證。2002年,該設備出口英國牛津大學,首開“中國創造”的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出口發達國家之先河。
“B超、CT、磁共振、PET、質子和重離子治療等技術,都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醫生感到自豪的是聚焦超聲技術誕生于中國,是中國醫生的原始創新技術。”王智彪教授說道。
此前的2011年,王智彪教授團隊還曾憑借《球形聚焦集聲系統的研究》獲批首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項目直接經費6000萬元。通過該項目的研究,王智彪教授領銜的團隊建立了全球首套可產生交變超高壓(-108 Pa ~ 1010 Pa)、超高溫(300 K ~ 6800 K)、超快加熱/冷卻(>1012 K/s)的極端聲學條件科學儀器“球形聚焦集聲系統”,為拓寬聲學領域認知邊界提供了全新研究條件。目前,該儀器已面向20余家單位開放共享,合作開展課題研究92項,發表行業頂刊論文56篇,推動了相關前沿科學的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
基金委成立三十多年來,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前沿科學發現與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尤其是基于“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具、新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取得重要突破。這些突破不僅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也為全球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貢獻了中國的創新智慧和解決方案。
結語
據國家藥監局的統計數據,中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營業收入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一系列“國之重器”紛至沓來。
未來,在產學研醫政等多方努力下,我國將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深化原始創新成果,構建跨學科合作平臺,優化政策環境,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以推動高端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的創新技術突破,從而提升國家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為社會進步和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轉自:動脈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