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樞紐 明珠璀璨 成都青白江區外貿進出口首次突破500億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14





      2024年,四川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10457.2億元,同比增長9.4%,創歷史新高。在四川外貿“重回萬億元”背后,頻繁出現國際班列的身影。

      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出發,一趟趟國際班列跑出了聯內通外的“加速度”,依托鐵路港核心樞紐功能,成都市青白江區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505.4億元,同比增長20.4%,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

      陸港樞紐引領內陸開放

      古絲綢之路綿延不絕,伴著駝鈴陣陣,面對新時代開放事業,今天的“鋼鐵駝隊”開啟了接力長跑。

      “嗚——”隨著汽笛悠揚,又是一趟國際班列緩緩駛離青白江區,在這里,如此景象晝夜不息,時至今日,成都國際班列已聯通境內外149個城市。

      受“四向拓展”通道網絡優化的影響,青白江區開放動能涌現,去年青白江區外貿整體規模居成都第三位,貢獻了全省1/20左右的外貿額。

    成都國際鐵路港

      青白江區外貿體量創下新高,綜合貢獻位居前列,從老工業城市向樞紐型城市轉型,這種增量從何而來、底氣何在?

      一直以來,青白江區圍繞“世界一流鐵路樞紐”目標定位,不斷做強外向型經濟的底座支撐,在平臺搭建、樞紐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卓有成效。

      平臺更具影響力。疊加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多重功能,青白江區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海關總署去年公布的2023年度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成都國際鐵路港綜保區首次參評便斬獲“雙A”佳績;今年1月,商務部公布2024年國家級經開區綜評考核結果,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排位大幅提升。

      樞紐更具輻射力。2024年,青白江區全國首發亞蓉歐“空鐵聯運”國際班列,實現“空港+陸港”兩港聯動,為南亞市場、歐洲市場跨洲際運輸提供高效選擇;成功開行全國首列“中老泰馬”全鐵快速直達貨運班列,將運輸時間從15天壓縮至一周左右,為四川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互動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產業更具吸附力。“制造強區”作為青白江區產業發展的“頭號工程”,外向型產業在此加速聚集。2024年,TCL全球首個電競顯示器自主生產基地在青白江區試投產;天馬大型軸承高質量智能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達50億元,是目前全球最大風電軸承生產基地。

      “十年磨一劍,這一系列成績皆來之不易。”青白江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多項改革推動,青白江區正走出一條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充分展現成都國際鐵路港門戶樞紐的強勁動力。”

      業態創新優化貿易結構

      外貿量質齊升,青白江區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同樣取得亮眼成績,“首試”“首創”頻頻落地。

      去年5月,成功落地四川省首單跨境電商1210出口海外倉業務;去年8月,全國首個“中歐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正式上線;去年10月,實現西南地區首次采用跨境電商“1210保稅備貨”模式進口榴蓮鮮果……

      “業態不斷創新,這與貿易的信息化、數字化發展息息相關。”青白江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成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主要承載地之一,青白江區正加快打造以鐵路運輸為特色,輻射亞歐、通達全球的西部跨境電商新高地。

      基于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樞紐優勢和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青白江區以“綜合保稅區”“國貿產業園”等高能級載體為支撐,已實現以鐵路運輸為特色的跨境電商保稅備貨進口、直購出口和B2B出口業務等模式全覆蓋。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跨境電商實現560萬單,同比增長80.6%。

    低空配送

      業態創新也有效推動了外貿發展創新,青白江區經過特色產業集群的共同托舉,外貿韌性得以進一步體現。

      近年來,青白江區聚焦冷鏈、礦產品、其他大宗商品、整車及零部件、特色消費品五大細分領域,推動“港貿產”融合發展,構建了鮮明的樞紐經濟體系。

      去年,四川省重點項目和成都“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關鍵組成部分的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開始試運營,為國際國內、上下游消費品建立起雙向冷鏈物流通道;創新開展西南首單二手車跨境電商“1210保稅出口模式”業務,實現“入區即退稅”;發運四川首列“鐵路快通”出口專列,推動“進口冷鏈+鐵路快通”“鐵路快通+提前申報+車邊直提”等多場景運用。

      去年我國服務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青白江區與全國保持同頻,服務貿易發展也行駛至“快車道”,據統計,青白江區全年離岸服務外包2087.46萬美元,同比增長89.8%。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