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河北大學“活齡”團隊前往保定康復醫院,圍繞“血緣代際互動”現象展開調研,旨在探索家庭內部代際融合對養老模式優化及社會代際關系改善的潛在價值。通過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和數據分析,團隊發現,家庭中晚輩陪護不僅讓養老區域變得熱鬧,還顯著促進了老年人與年輕人群體的情感聯結,為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推廣提供了重要啟發。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醫養結合項目工作人員
調研背景:從家庭代際互動到社會代際融合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代際社會脫嵌現象愈發顯著,老年人與年輕人群體之間的互動逐漸減少,情感聯結逐漸弱化。在此背景下,團隊選擇保定康復醫院作為調研對象,試圖通過觀察家庭內部的血緣代際互動,尋找破解代際脫嵌問題的突破口。
調研發現:血緣代際互動的積極作用
在保定康復醫院,團隊發現,晚輩陪護成為養老區域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許多老人的子女、孫輩定期前來探望,甚至短期陪住,讓原本安靜的養老區域變得熱鬧非凡。調研數據顯示,這種血緣代際互動顯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狀態:85%的受訪老人表示孤獨感顯著降低,76%的老人認為與年輕一代的關系更加親密。
“每次孫女來陪我住幾天,整個房間都變得不一樣了。她教我用手機視頻聊天,還陪我一起做手工,感覺自己又和外面的世界連上了。”一位78歲的老人在訪談中說道。而一位陪護的年輕家長也表示:“雖然工作很忙,但能抽出時間陪長輩,不僅讓老人開心,也讓我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血緣代際互動的多重效益
團隊從多個維度分析了血緣代際互動的社會效益,發現其對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推廣具有重要啟發:
一、情感聯結:緩解代際脫嵌的“潤滑劑”
血緣代際互動通過高頻的情感交流,有效緩解了老年人的孤獨感,同時讓年輕一代更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心理狀態。調研發現,這種互動不僅停留在表面的陪伴,還通過共同活動(如家庭聚餐、手工制作)深化了代際之間的情感聯結。
二、文化傳承: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在陪護過程中,老年人通過分享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理解家庭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而年輕一代則通過數字化技能(如教老人使用智能設備)反哺老年人,形成了“文化傳承—技能互補”的雙向機制。
三、社會融合:從家庭到社區的延展
血緣代際互動不僅改善了家庭內部的關系,還為社區代際融合提供了樣本。調研發現,陪護的年輕人群體通過參與社區活動,逐漸帶動了更多非血緣代際互動的發生,為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推廣積累了實踐經驗。
四、資源優化:時間與空間的高效利用
晚輩陪護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養老機構的照護壓力,同時激活了養老區域的閑置空間(如活動室、圖書館)。這種資源的高效利用為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為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在活動室探討代際融合居住模式推廣路徑
挑戰與啟發:從家庭到社會的路徑探索
盡管血緣代際互動展現了顯著的積極作用,團隊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年輕人工作時間與陪護時間的沖突、老年人對隱私的需求以及陪護活動的可持續性等。對此,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靈活的陪護機制:通過社區或機構協調,為年輕人提供靈活的陪護時間安排。
2. 開發代際互動工具:設計適配性強的代際互動活動,如線上互動平臺或線下興趣小組。
3. 推廣非血緣代際互動:通過志愿服務、社區活動等方式,將血緣代際互動的經驗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
保定康復醫院的調研表明,血緣代際互動在緩解代際脫嵌問題、優化養老模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基于家庭的情感聯結和文化傳承,為非血緣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推廣提供了寶貴經驗。團隊負責人表示:“從家庭到社區,從血緣到非血緣,代際融合居住模式的推廣需要制度設計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我們希望將這些啟發轉化為實踐路徑,為老齡化社會的社會治理提供更具溫度的解決方案。”(柳昊林)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