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間,巖山科技(002195.SZ)發布2024年年報。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實現營收6.62億元, 同比增長17.06%,其中,人工智能板塊首次實現規模收入,達到7,340.55萬元。截至四季度末,公司總資產達105.04億元,資產負債率僅2.36%,資產質量良好。
報告指出,2024年公司繼續深入布局智能駕駛、腦機接口及類腦智能、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新興前沿領域,持續大幅加大研發投入,研發費用達2.39億元,同比增長168.26%。報告中系統闡釋了巖山科技人工智能板塊的戰略布局及融合創新,通過各板塊協同交互,持續推動AI技術從單點突破向產業協同演進,為“AI+產業”的規模化落地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三大AI板塊協同發展,催生“人工智能+”生態涌現】
在國家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的大背景下,AI正加速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AI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通過支持大模型、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智能裝備,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巖山科技在人工智能各領域的布局正與這一方向深度呼應。
公司構建的AIGC大模型、腦機接口及類腦智能、智能駕駛技術三角,正在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加速融合:Nullmax推出的NI技術將探索融合RockAI的Yan架構多模態大模型,聯合巖思類腦研究院構建類腦神經網絡,致力于打造全場景無人駕駛應用,拓展至具身智能領域。同時,互聯網業務也將積極嘗試將Yan架構大模型運用于各類AI工具產品中。通過數據共享與知識融合、算法創新與技術融合、應用場景互補等方式,實現不同業務板塊間的有效互補與聯動,全方位賦能“人工智能+”的各個領域。
【從技術壁壘到商業化:基本盤提質,AI加速造血】
面對技術落地的現實挑戰,巖山科技同樣給出了清晰的解題思路。報告披露,2024年巖山科技人工智能板塊首次實現規模收入,達到7,340.55萬元,標志著其技術創新開始向商業價值轉化,人工智能戰略實施或進入關鍵驗證期。
一方面,巖山科技以技術自研及突破創新打造“動態護城河”。2024年度,無論是Nullmax推出新一代自動駕駛技術NI,以更智能的方式應對行業自動駕駛難題;巖思類腦研究院相關研究論文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并成功運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方式玩轉游戲《黑神話悟空》;還是RockAI自研的Yan1.3以3B參數量達到Llama3模型8B參數量的水平,都彰顯著巖山科技的研發實力和可持續迭代的技術路徑。
與此同時,這些技術創新成果正通過各領域賦能及規模化落地,持續轉化為可驗證的市場競爭力。如Nullmax目前已獲得國內多家汽車廠商的定點量產項目,并積極拓展與頭部車企的海外合作;巖思類腦研究院正聯合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頭部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腦電大模型相關研究,且研究院部分基于大腦內部狀態調控技術所研發的商業化產品已完成原理測試并進入工程驗證測試階段;而RockAI已為部分企業客戶提供了本地化應用和部署,并積極探索與機器人、無人機、手機、PC等不同終端設備廠商的合作機會。
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也在結構優化的同時,持續探索AI+等差異化增長點。其自研產品2345好壓和2345天氣預報等均已適配鴻蒙HarmonyOS NEXT 操作系統,其中2345好壓是鴻蒙智慧辦公首批邀請的應用之一,裝機量突破3.2億;新孵化的“王牌智媒”在短劇撮合服務領域也已排名前列。目前2345.com已為累計超10億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安全上網服務,接下來將加強AI與業務的融合創新,并持續探索海外業務等新方向。
在宏觀經濟承壓、AI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巖山科技交出的這份“穩增長、強技術”的答卷,證實了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和轉型已見成效。巖山科技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速釋放人工智能三大支柱的協同效應,搶抓“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關鍵期,構建未來人機共生智能生態。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