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民營經濟促進法》為基石,AGI定當在時代紅利中崛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7





      在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的統籌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年度峰會”于5月25日拉開帷幕。會議緊扣《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實施應用,圍繞“法治賦能與企業創新協同發展”展開深度對話,設置法治建設、政策落地、創新驅動三大板塊,特別針對新實施的《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專家解讀、企業家座談、法律服務對接等形式,切實推動法治保障與企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20250527144220197.png

    領袖聚首,共繪法治護航新藍圖(人民大會堂甘肅廳)

      原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原理事長孔涇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全國工商聯法律服務與勞動關系委員會委員宋朝武,國務院參事室老干部局原局長楊便云,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黨支部書記、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民營經濟改革發展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李小偉,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呂東、王龍,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靜松,副會長黃龍飛、林金燦、李紹勝、王臘華、薛洪愛、和揚揚、李楚忠、朱海明、俞金杰,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代表等領導及嘉賓出席了本次座談會。

      法治底座×發展動能:解碼民企戰略拼圖

      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黨支部李小偉書記在會議致辭中重點強調,新近生效的《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啟民營經濟發展新紀元。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自5月20日實施以來,始終貫徹“公平對待、平等保護”的立法理念。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民營經濟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經濟貢獻了全國63%以上的GDP和89%的就業崗位。他認為,該法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以法治化路徑構建制度保障體系,能夠有效護航民營企業行穩致遠。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涇源在專題研討會上圍繞“政策發力與民營經濟突圍”展開深度剖析。他表示,當前國家正通過減稅降費、優化融資環境等政策工具包,全面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他指出,《民營經濟促進法》與宏觀政策形成制度合力,既為企業紓困減負,又為創新轉型提供戰略支撐,助力民營企業把握數字化、智能化機遇,加速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全國工商聯法律服務與勞動關系委員會委員宋朝武首先深度解析了《民營經濟促進法》。他指出,這部法律以罕見的高效立法進程完成制定,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層面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法律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在市場開放、資源獲取等核心領域消除隱性壁壘,全文26次強調“平等”與“公平”原則,為民營企業構筑起法治護城河,激活創新內生動力。

      國務院參事室老干部局原負責人楊便云在專題研討中,以“法條解析+實踐應用”雙視角全面闡釋《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逐條拆解法律文本并輔以典型案例,為企業界代表厘清政策邊界與權益保障路徑。他特別指出,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作為行業樞紐平臺,在政策傳導、資源整合方面成效顯著,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企協同功能,成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翻譯器”與“創新加速器”。

      商界大咖共識:法治護航催生戰略定力

      企業家座談環節,各代表皆形成強烈共識: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搭建的立體化交流網絡,有效破解了信息不對稱難題。針對新法實施,三一重工等企業代表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26項平等條款如同“制度指南針”,不僅劃清了政商交往的法治邊界,更通過要素保障機制創新,讓企業能聚焦五年乃至十年的戰略布局,真正實現從“求生存”到“謀發展”的質變躍升。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對外經濟文化發展委員會副會長、香港九鑫資本集團創始人、杭州智擎金鏈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AGI社區聯盟戰略總顧問和揚揚首先對杭州、深圳等地方政府通過天使投資、母基金等形式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表示由衷感謝。他結合自身比特幣經歷,強調了法治及政策對創新和公平競爭的重要性,他認為:法治對經濟促進作用大,創新需政策包容和支持,如滴滴打車正是因政策支持才得以面世,這表明中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給予了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

      以《民營經濟促進法》為基石,AGI定當在時代紅利中崛起!

      他表示,未來AGI的發展將以“法治化創新生態”為核心,聚焦技術前瞻性,如多模態、智能等前沿方向,提升生態整合力與政策敏感度,抓住地方政府與中央的扶持機遇,以《民營經濟促進法》為基石,構建“技術突破-場景驗證-政策迭代”的正向循環。

      在莊嚴的理事會委任儀式后,“2025民營經濟領航者大會”圓滿收官。此次峰會通過搭建“立法者-執行者-實踐者”三方對話矩陣,在法治框架下破解了26項發展瓶頸問題,形成《民營經濟法治化發展行動綱領》。這不僅標志著政策紅利向制度紅利的跨越,更預示著民營經濟進入法治化、規范化發展的“快車道時代”。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