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陽光透過老槐樹的枝葉,在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又是一年端午近了,街巷口飄來艾草與菖蒲混雜的清香。淡淡的清香,讓我的思緒飄向外婆還在的端午節。
清晨,外婆早早去了菜市場。她挑揀著碧綠寬大的粽葉,手指在葉片上輕輕摩挲,仿佛在檢驗什么珍寶。“要選葉片完整、韌性好的,包出來的粽子才不容易破。”外婆相當慎重。
待外婆回到家,媽媽和我已經在忙活了。媽媽正在泡糯米,乳白的米粒在清水中漸漸飽滿;我則蹲在地上,笨拙地用剪刀修剪著粽葉的硬梗。見外婆回來,我立刻蹦跳著迎上去,“外婆,今年我要學包四角粽!”
“好好好,慢慢來。”外婆笑著,眼角堆起深深的皺紋。她放下菜籃,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布包,“看,我特意買了蘇木,給粽子染點紅色,喜慶。”
三代的粽子各有不同。外婆包的粽子棱角分明,像用尺子量過一般;媽媽的粽子圓潤飽滿,總愛在餡料上創新;而我獨立完成的粽子,歪歪扭扭卻透著稚嫩的認真。此刻,三雙手在同一個盆里忙碌,水珠濺起,映著陽光像散落的珍珠。
“媽,您還記得我小時候學包粽子的事嗎?”媽媽突然問道。阿婆手上的動作頓了頓,目光變得悠遠:“怎么不記得?你八歲那年,非要自己包,結果米放太多,捆線時粽葉都撐破了,煮出來成了一鍋粥。”
我聽得咯咯直笑:“媽媽也有失手的時候啊!”媽媽佯裝生氣地拍了下我的腦袋:“你去年包的粽子不也露餡了?”三人笑作一團,院子里飄蕩著歡快的聲浪。
外婆的手忽然有些發抖。她想起更久遠的往事——五十多年前,她也是這樣跟在老婆婆身后學包粽子。那時物資匱乏,老婆婆總會偷偷在她的粽子里多放一顆紅棗。“你太瘦,要多吃點甜的。”老婆婆的話猶在耳邊,外婆也在我的粽子里多塞了一勺紅豆餡。
午后的陽光漸漸西斜。灶臺上的大鐵鍋冒著熱氣,粽香彌漫了整個院子。我趴在桌上畫畫,媽媽湊過來看,是幅三代人包粽子的簡筆畫,旁邊歪歪扭扭地寫著:“我家的端午節”。
夜幕降臨,第一鍋粽子出鍋了。外婆小心地解開一個,熱氣騰騰中,糯米晶瑩剔透,紅豆若隱若現。她將粽子分成三份,最大的那塊給了我。“快嘗嘗,今年的粽子怎么樣?”
我咬了一口,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好吃!外婆包的粽子最香了!”媽媽也點頭附和。外婆看著她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忽然明白,這粽子里包著的不僅是糯米和餡料,更是一代代人的記憶與牽掛。
夜深了,我漸漸睡去,嘴角還沾著一點糯米。媽媽收拾著廚房,外婆坐在藤椅上,望著天邊的弦月。她想起老婆婆說過的話:“包粽子要用心,線要捆緊,這樣味道才不會散。”如今,這份手藝一代一代傳下來,就像那捆扎粽子的棉線,將幾代人的情感緊緊系在了一起。
窗外,五月的晚風送來陣陣艾草香。我知道,明年這個時候,粽葉還會再綠,糯米還會再香,而這份屬于我們家的端午記憶,也會像那鍋里的粽子一樣,在時光的蒸煮中愈發醇厚。(陳婷)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