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干細胞、3D “活”材料、新型靶向藥等尖端技術集中落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浪潮中,中歐創新醫藥與健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 “中歐醫藥中心”)正以顛覆性技術重塑“未來醫療”的形態。作為羅湖區重點打造的國際化科創平臺,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構建 “創新 - 轉化 - 產業” 三位一體垂直體系,吸引頂尖科學家與前沿技術在此集聚。
近期,三位生物醫藥領域的 “技術顛覆者”—— 雷曉華、阮長順、李紅昌三位PI正式入駐中歐醫藥中心,與中歐醫藥中心孵化的迅療科技(深圳)一道,以顛覆式技術,書寫未來醫療的新篇章。
一、顛覆性技術改寫未來醫療
1、雷曉華:太空里的干細胞
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太空微重力環境下胚胎發育、干細胞代謝調控等機制。作為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者,雷曉華教授團隊突破了太空環境下細胞培養與保存的世界級難題。
他主導的 “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人多能干細胞 3D 生長與發育研究” 項目,團隊通過改造培養盒、篩選保護劑等措施,成功建立了一套無需液氮、適用于空間站的細胞培養與凍存方案。使干細胞活性在太空極端環境下仍保持良好狀態。首次在中國空間站實現了人多能干細胞長達 6 個月的自動化 3D 培養與 - 80℃長期冷凍保存。
4月30日,雷曉華團隊負責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人多能干細胞3D生長與發育研究”樣本成功回收,神舟十九號飛船攜空間站實驗樣品返回地球,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人多能干細胞自動化3D生長后的在軌長期冷凍保存技術,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空間站活細胞樣本在軌長期保存技術突破。為未來空間站開展3D組織等復雜樣本的培養和長期保存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入駐中歐醫藥中心后,雷曉華團隊將繼續推動樣本解凍分析,開發太空培育技術,未來航天員可在空間站通過自身干細胞組織修復損傷,開啟太空制藥與器官再生的新紀元。
2、阮長順:3D打印“活”材料,器官修復新方案
·阮長順教授長期致力于精準組織工程與器官重建的新材料、新技術及新策略交叉前沿科學研究,研發了系列功能生物打印材料體系。如聚己內酯(PCL)與磷酸三鈣(TCP)的復合材料,結合了 PCL 的可降解性、柔韌性與 TCP 的生物活性及骨傳導性。兩者通過共混或梯度設計,可實現力學性能與降解速率的精準調控,滿足骨缺損修復的長期穩定性需求。
還有藻酸鈉與聚賴氨酸基生物墨水,也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不僅能順利通過3D打印機,還具備合適的強度和生物活性,使打印出來的組織能正常存活并發揮作用。
海藻酸鈉與聚賴氨酸基擠出式生物打印(鼻梁、骨架、耳朵)
目前,該技術以生物 3D 打印技術為核心,構建了從材料研發到器官重建的全鏈條解決方案:生物3D打印技術可精確控制材料的擠出路徑和形狀以模擬生物組織的復雜三維結構,根據患者個體特征定制個性化器官(如耳鼻等)實現精準醫療,并能制造特定疾病組織模型用于藥物篩選,通過打印含生物活性因子和細胞的材料促進組織再生,同時作為細胞治療載體實現精準定位釋放。
目前該技術已經可以在宏觀和微觀尺度上更精準地構建復雜組織,比如血管、軟骨甚至部分器官。最終目標是讓這些人工制造的組織和器官能夠真正替代人體受損的部分,恢復患者健康。
3、李紅昌:靶向蛋白降解的廣譜抗癌新策略
靶向蛋白降解(TPD)利用細胞自身的降解機制(例如泛素-蛋白酶體系統、溶酶體途徑)來選擇性清除目標蛋白的新興治療策略,李紅昌教授在靶向蛋白降解領域的突破,徹底改寫了膜蛋白治療的規則。
為以細胞膜蛋白為靶點的藥物研發提供了一種新的廣譜適用策略。
他領導開發的 AUTABs (autophagy-inducing antibody,自噬誘導抗體)技術,通過將抗體與聚乙烯亞胺(PEI)結合,賦予抗體自足的自噬降解能力,無需依賴傳統 E3 連接酶即可高效降解 PD-L1、EGFR 等膜蛋白。
在動物實驗中,AUTABs 不僅顯著抑制腫瘤生長,更通過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展現出 “雙重打擊” 的治療效果。
此外,還提出治療腫瘤的納米藥物新策略,首次揭示黑磷納米材料通過偽裝成 PLK1 激酶作用底物,直接結合并抑制其活性,導致紡錘體組裝錯誤,阻斷腫瘤細胞分裂周期。該機制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實現腫瘤體積大幅度縮減 ,且黑磷可降解為無害磷酸鹽,解決傳統化療藥物毒性問題,為開發無機單質納米藥物提供新路徑。
4、迅療科技(深圳):先進治療的 “AI引擎”
作為中歐醫藥中心重點孵化的創新企業,以 AI 驅動的實時數據平臺,為先進治療藥物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數據-算法-決策的全鏈條支撐。
迅療科技迅療科技由海外歸國專家團隊創立,核心成員擁有近20年國際前沿技術研發與跨國藥企運營管理經驗。以 “AI 重塑ATMP(先進治療藥物)”的新模式,構建全球首個 “AI 驅動的 ATMP 全鏈條智能化平臺”,深度破解基因治療、細胞治療、核酸藥物等前沿領域“研發周期長、成本高、合規復雜”的產業痛點。
通過 “AI+ATMP” 技術 ,撬動生物醫藥產業的智能化革命:從 “研發周期以年計” 到 “以月計”,從“經驗驅動生產” 到 “數據驅動智造”,從“單靶點藥物” 到 “多模態精準治療”。打造顛覆性技術生態的 “數字神經中樞”,不僅助力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躋身世界前沿,更通過“AI 技術標準輸出”,定義未來 ATMP 研發的“中國范式”,讓羅湖成為全球先進治療藥物的 “智能研發高地”。
二、中歐醫藥中心:顛覆性技術“孵化基地”
在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的指引下,中歐醫藥中心正以前瞻性布局引領產業變革。顛覆性技術在羅湖這片創新熱土上不斷涌現,標志著中歐醫藥中心在先進治療藥物、數字健康、長壽醫學三大方向的布局全面深化。聚焦顛覆性技術,三位PI大咖加盟與迅療科技的孵化,正是中歐醫藥中心 “全球引才、羅湖轉化” 的生動實踐。
三大產業方向
從太空干細胞技術,到靶向藥物平臺,從3D活組織打印,到算法數據驅動的AI精準醫療,這些突破均被納入 “創新 - 轉化 - 產業” 三位一體”創新體系,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攻關,加速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作為羅湖區 “20+8” 大健康產業集群的核心載體,中心構建了四大創新層級:
四大落地層級
高水平科研載體:擁有 GMP 級細胞生產中心、合成微生態平臺等國際一流設施,為科學家提供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全鏈條支持。
國際轉化醫學樞紐:與勃林格殷格翰共建聯合孵化器,引入歐洲頂尖藥企的研發資源,推動 AUTABs 等技術的快速產業化。
明星企業集群:吸引 70 余家生命健康企業入駐,形成從生物材料、細胞治療到數字健康的產業生態。
商業范式生態:通過醫療器械 CDMO 平臺,為企業提供注冊、生產、投融資等一站式服務,已推動血小板血漿制備器等 11 個項目落地。
以全球視野匯聚頂尖人才,以平臺優勢激活創新動能,隨著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的推進,不久的未來, “中歐醫藥中心的顛覆性技術” 將從梧桐山麓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方案。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