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筆下返璞歸真的意境,正在南華縣紅土坡鎮的青山綠水間徐徐展開。晨光熹微時,薄霧如輕紗般籠罩著連綿的群山,萬畝林海在朝霞中泛起粼粼波光,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長卷。林蔭之下,白芨吐翠、當歸飄香、黨參含英,恰似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生態畫廊。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言:“草木之藥,得天地精華,方能濟世活人。”而今,這片神奇的紅土地正以其獨特的生態智慧,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答卷。
“一畝白芨苗,勝過十畝糧。”清晨的阿底溝村,藥農楊國成蹲在田間,小心翼翼地撥開翠綠的葉片,即便被晨露沾濕衣袖,臉上的喜悅卻掩不住。“這些白芨就像我的孩子,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心里比喝了蜜還甜。”他輕撫著白芨苗,給我們算了一筆賬:“1畝地能育苗20萬株,按市場價每株0.3元計算,30畝產值可達180萬元。”白芨,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這味被譽為“止血圣藥”的古老藥材,如今在紅土坡鎮的林下煥發新生,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微風拂過,白芨苗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生態傳奇。
“林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走進打掛山的華山松林,但見古木參天,松濤陣陣。藥農張問舉正在林間查看當歸長勢,他輕輕撥開覆蓋的松針,生怕一不小心弄傷那一株株鮮嫩的幼苗。“當歸最是嬌貴,既怕烈日又畏嚴寒。”他邊說邊捧起一株當歸,根須飽滿如人參,藥香清冽似幽蘭。“林下濕度大、溫度穩,種出來的當歸品質特別好,藥效成分比大田種植的高出三成。”他又信心滿滿地道。紅土坡鎮依托70.95%的森林覆蓋率,正在以發展千畝林下中藥材種植為今年的產業發展重點,逐步實現“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銀行”的美麗蛻變。正如藥諺所云:“十畝良田不如一畝藥園”,這里的藥農們用智慧詮釋著靠山吃山的新內涵。夕陽西下時,林間歸鳥啁啾,與藥農們的歡聲笑語交織成動人的田園交響曲。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筆下的詩情畫意在紅土坡鎮的黨參基地得到了新時代的詮釋。走進林下黨參育苗地,黨參苗初破新泥,兩瓣嫩芽如碧玉雕琢的蝶翼,在晨光中微微顫動。黨參補中益氣,安神益智,市場需求年年看漲。《神農本草經》將黨參列為上品,稱其“主補五臟,安精神”。得益于獨特的土壤條件和天然的資源饋贈,這里生長的黨參品相優良,斷面菊花心明顯,多糖含量超出國家標準。正在田間勞作的藥農們感慨:“老一輩靠山吃山是砍樹,現在我們靠山吃山是種藥。”微風輕拂,嫩綠的黨參幼苗在紅壤中舒展身姿,葉脈間還沾著晨露的晶瑩,為這片紅土地描繪出充滿希望的綠色詩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夕陽為群山鍍上金邊,藥農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他們的身影與蒼翠的青山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動人的剪影。炊煙裊裊的村落里,傳來陣陣歡聲笑語。郁郁蔥蔥的山林間,偶有白鷴掠過樹梢。這片充滿生機的紅土地,正在續寫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現代田園詩篇。正如一位老藥農所說:“我們種下的不僅是藥材,更是子孫后代的綠水青山。”
紅土坡鎮的生動實踐昭示著,當古老的農耕智慧與當代發展理念相融共生,當生態守護與產業振興并駕齊驅,鄉村振興的畫卷便愈發絢麗多彩。這片土地上的探索證明,守得住綠水青山,就能贏得金山銀山,這樣的發展之路必將行穩致遠,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通訊員 楊超)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