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牧甫的藝術風格與技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24





    1、藝術特征及符號化的表達

    黃牧甫的朱文印,一般分為三類:繆篆直線細朱文、繆篆曲線及特細朱文、擬漢鏡文字直線細朱文。這三種形式都有其共同的特點:

    (1)線條干練剛勁,光潔老辣。

    這是黃牧甫最典型的線條表達方式,大部分朱文的線條都是這樣表現的,線條雖然平直但都很靈動。這也依靠黃牧甫杰出的空間布列方式,初看他的印章,你會認為只是線條的均等或是一味的排布,但細看之下,線條雖然較細,粗細差別不大,但筆畫間的留白,或是方向都有略微的不同,這樣也就導致其趣味盎然(例如下圖“曼青”中“青”的橫畫的排列“曼”中的橫畫留白的對比)。那么如此精細的線條又是如何做到剛勁有力的呢,這就在于黃牧甫對于線條本身的把控了,細看會發現黃牧甫的線條本身即存在這粗細變化(例如“菽堂”“菽”草字頭的起筆尖細向下變粗,而下半部分又是由粗到細的表達),或是略微傾斜。而他的干練光潔與挺拔就在于他的線條是有略微的弧度,或是向上向下挺進,或是向左向右,(例如下圖“曼青”中“青”字的下半部分)這也使得線條干練有勁。

    1.png

    (2)在原有的自然字形上,增加或減少筆畫。以章法布局的形式美法則,形成印面的疏密表達,例如對角關系,這些多體現在多字印中。

    黃牧甫的篆刻就整體而言多是整齊的統一的,他的朱文更是如此,但向做到將筆畫多寡的字展現在一個規矩的方框內,那么筆畫的取舍或是空間的收放就尤其重要了,空間的壓縮最為簡單的表現形式無非幾種:留白的擠壓與舒展、筆畫的減少與增多、筆畫的精細或是粗放等。所以為了使得印面的統一,這些都是黃牧甫微妙的在印中所展現的,將筆畫少的字,加粗的部分筆畫,筆畫多的字擠壓縮短,或是減少部分筆畫已達到均衡(例如“一山詩畫”中的“畫”減少底部一橫)。但黃牧甫的篆刻也不僅僅只是壓縮筆畫多的字,也會有故意拉長筆畫多的字,講求自然(例如“嶺海重游”就是順應“重”的比例,壓縮“游”的空間),但總歸印面維持統一,不會過分突兀。

    2.png

    (3)曲線與直線的碰撞融合,斜線的穿插與柔意的表達。

    這既使得線條挺拔健逸,又讓印面豐富生動富于變化,是一種剛柔并濟的中庸之道。(“天是鶴家鄉”這枚多字印就是曲線與直線的極致結合,還有“遁園散人”的柔美表達。)

    3.png

    (4)有突出的重心點或是符號化某些特殊筆畫。

    這既使得點線對比強烈,越是一種個人審美的象征與代表。(例如“栽丹種碧之居”中對于“栽”的點面表達方式,“芳衡館”中對于“館”的幾何化處理,以及“晉敦館”中“敦”的符號化表達。)

    4.png

    (5)多為闊邊細朱文。

    這是其朱文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這使得邊欄與印文有著強烈的粗細對比,強化了文字本身的纖勁與俊逸,更是讓印章活靈活現、神采奕奕。

    2、刀法的演變與形成

    根據黃牧甫的人生經歷可知,最初他由于家道中落,輾轉多地謀生,雖因其對篆刻的喜愛,讓他在這條路上義無反顧的走下去了,但在他的摹擬研習期中,篆刻的經濟價值是超于審美價值,所以他多模仿名家,為順應審美形式與要求,他的印風交雜,自己的個人風格并不突出,廣泛吸收各家之風,刀法學習過丁敬、陳鴻壽、鄧石如、吳熙載等人,最終才形成以長沖為主的用刀,追求光潔的線條美。他最開始是以浙派的切刀法入,又在浙、皖兩派上有一定造詣,以切法刻皖派篆書,后以切入沖,慢慢確立自己的熟練刀法,并為他的印風打下基礎。

    對于黃牧甫的刀法考究大致有兩種答案:

    (1)馬國權認為他是完全遵循傳統,執刀極豎,輕行取勢,一氣呵成,不做斷斷續續的劃刻。

    (2)易忠箓則認為他是沖切結合法。

    二者都言之有理,但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做到一刀沖刻形式光潔挺拔的線條再好不過,但由于技術欠缺,在這方面我無法一刀刻就,所以會在沖刀的基礎上采取部分切刀。

    綜合來開,黃牧甫應是早期以切刀法入,減弱波動,去除尖銳鋒芒最初,后以沖到法出,形成這種亦切亦沖的效果。

    3、總結與整理

    黃牧甫的篆刻有其特殊的審美樣式,既平直光潔又方圓兼濟,是一種融合的中庸之美。那么在后期的臨摹與創作之中,就可以從對角疏密的關系下手,嘗試將筆畫多寡不同的字融于乙方章之中,其次刻意嘗試以書入印,將一些字保留篆法圓轉的同時與方直的線條形成對比,這些是在后期學習中需要嘗試的。同時再刀法的使用上,做到以沖為主,最后一沖到底,形成干凈挺拔的線條,也可以增加筆畫中的粗細,結合切刀增添古意,保留自己的思考與嘗試。(河北傳媒學院:周潔瑤)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