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基石。從以產業鏈協同發展為引擎的先進高分子材料領域到聚焦半導體新材料的單點突破;從緊扣市場脈搏的前沿材料賽道到經編新材料向高端化攀升。如今,浙江省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已深度滲透信息技術與電子、高端制造等戰略領域,成為全國產業競爭版圖中熠熠生輝的核心引擎。
浙江省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實現了從空白探索到行業領跑的跨越式轉變,走出了一條貫通基礎研發與產業應用的創新之路。站在產業變革的潮頭,如何將新材料產業培育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浙江省開發區以生動實踐交出了高分答卷,分享了其在技術攻關、產業鏈協同、政策創新等方面的經驗,為全國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了可資借鑒的“浙江范式”。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傅呂華:
鏈成環 創賦能 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躍遷式發展
以精細化工奠定產業根基的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緣何能使先進高分子材料這一新興產業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引擎?從“化工集聚地”蝶變為“新材料產業高地”,經開區在發展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戰略布局?又是如何實現崛起跨越的?
彼時,在“談化色變”的重壓下,杭州灣上虞經開區面臨著產業轉型的“突圍之戰”。蹚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是經開區的首要重任,這既需要有“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務實智慧,更考驗“因產施策、精準發力”的戰略定力。
“在新興產業賽道競速發展的當下,我們選擇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并非‘另起爐灶’,而是立足現有產業根基‘自然生長’。”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傅呂華解釋道,“作為從精細化工起步的經開區,我們把握著產業鏈延伸的天然優勢,形成了‘化工為基、材料為翼’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2020年,杭州灣上虞經開區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平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萬畝千億”新產業發展平臺;2022年,高分子材料平臺位列浙江省綜合績效第七位。經過多年深耕,經開區如今已聚集82家先進高分子材料企業,2024年總產值達491.22億元……經開區正以產業鏈協同為“金鑰匙”,激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密碼。
“產業鏈協同是推動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傅呂華一語道破經開區產業發展的制勝邏輯,以龍頭企業為鏈主,經開區強化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合作,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推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鏈主企業如同產業鏈上的“榕樹王”,根莖落地便能培育完整的產業群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形成高效協同的“微循環”體系。浙江巍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被精細化工材料產業鏈優勢吸引入駐的企業之一。
“液氯、蒸汽等上游原料及能源在這里都能就近配套。”談及落戶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的原因,巍華新材董事會秘書任安立說道,“除了完善的原料供應體系,這里還形成了高度集聚的下游客戶集群,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需求,有效降低了物流和溝通成本。”
如果說“隔墻供應”是產業鏈協同的基礎,那么“鏈上創新”則是其進階形態。作為“鏈主”企業的浙江新和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11月就與浙江閏土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共同出資成立浙江賽亞化工材料有限公司,開展“6萬噸/年混二氯苯和2萬噸/年硫氫化鈉”項目。
這一布局如同產業齒輪的精密咬合:賽亞化工生產的硫氫化鈉、對二氯苯產品,直接供應給新和成特材的PPS項目;新和成特材產出的PPS樹脂產品,則直接供給紹興裕辰新材料有限公司用于生產PPS纖維產品。這三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鏈上的企業,由此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生態圈。
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的產業鏈協同不僅體現在原料供應上,更延伸至上下游企業的聯合創新。面對下游客戶對產品性能的升級需求,裕辰新材料迅速構建起協同響應機制:一方面,要求上游原料供應商提升原材料品質;另一方面,同步啟動內部工藝革新,完善生產標準體系。通過這種全鏈條協同創新,最終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創的聚苯硫醚(PPS)細旦纖維,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之所以能夠實現技術共研,主要得益于杭州灣上虞經開區構建的產業創新生態圈。“科創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始終堅持‘科創+產業’‘科創即產業’的發展理念。”傅呂華強調,在這一思路指引下,經開區通過建設產業基地、實驗室等平臺載體,有效整合了企業研發需求、高校科研力量和產業轉化能力。
資金投入大、專業要求嚴、環保標準高等“中試困局”,導致眾多企業不敢試、不愿試,制約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落地。為此,杭州灣上虞經開區早在2018年就創新性破題——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協同機制,聯合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共建了新材料創新基地。作為新材料領域國內首個市場化運營的專業化中試平臺,其不僅填補了行業在中試環節的制度空白,更構建起了“研發—中試放大—產業落地—應用場景”的創新產業鏈。
國科(浙江)新材料中試基地
該基地投運以來,累計對接中試項目兩百多個,成功簽約17個重點項目,中試裝置建設總投資突破3億元,攻克關鍵工藝6項,有效破解了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為區域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和創新動能。
今年6月,浙江星傳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10噸高端聚烯烴彈性體催化劑及中間體創新研發產業基地項目正式開工,這是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國科中試新材料創新基地第一個成功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完美跨越的項目。
該項目的落地,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端聚烯烴彈性體催化劑領域的產業化空白,一舉打破了歐美企業在該領域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壁壘,更標志著經開區已完整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試驗證—產業轉化”的創新閉環,為破解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提供了示范性解決方案。
立于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歷史交匯點,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將以更前瞻的產業布局、更開放的創新生態、更完備的產業集群、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耦合,為全國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板,向國家級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高地邁進。
浙江省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于洋:
單點突破 鍛造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硬實力”
“唯有產業‘百花齊放’,方能孕育多元共生、活力奔涌的現代產業生態。”浙江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開發區副主任于洋坦言,“在鞏固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我們還著眼于在新興產業上拓新局。”
面對眾多新興產業賽道,精準選擇至關重要。嘉善經開區搶抓新一輪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風口,以此為契機,積極布局半導體新材料產業賽道。“想要在未來發展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打造出新材料細分領域的地方‘顯示度’。”這一戰略定位堅定了嘉善經開區高質量發展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的信心與魄力。
嘉善經開區全景
方向既明,篤實力行。嘉善經開區聚焦半導體新材料產業,以差異化競爭策略培育特色優勢,通過精準招引產業鏈“鏈主”及上下游配套企業,持續完善產業生態。“拼”字當頭、“干”字為先,加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集群。
嘉善經開區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勢頭何以如此強勁?剖析其發展脈絡,招商始終是核心驅動力。通過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一個個“大好高”項目頻頻出圈,釋放出產業倍增的乘數效應。
聚焦半導體新材料產業,嘉善經開區創新招商模式,實現從“地毯式招商”向“地圖式招商”的戰略升級,系統梳理產業鏈圖譜,重點鎖定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目標清單,繪制“產業招商熱力圖”,推動招商工作向精準化、專業化方向邁進。
時間回溯至2015年,嘉善經開區招商團隊敏銳捕捉到格科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有新建的意向,隨即帶著規劃方案主動對接。經過一年多的持續跟進,在2016年7月迎來了關鍵轉折——格科微電子考察團實地調研后,對經開區優越的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網絡和完善的產業配套給予高度評價。2017年1月,隨著格科微電子嘉善項目的正式簽約,這場歷時兩年的“招商長跑”終獲碩果。如今,這家企業已發展成為市值350億元的行業領軍者,成為嘉善經開區招商引資的典范。
手上有“圖”,“鏈”上招商才能更精準。嘉善經開區通過繪制“產業鏈魚骨圖”,將產業鏈招商作為產業集聚的黏合劑、技術升級的催化劑、區域品牌的強化劑,全力打造“遷不走”的產業集群。
2020年,篤志于半導體設備的唐人制造(嘉善)有限公司落戶經開區;2021年,致力于提供晶圓級周轉及包裝材料解決方案的榮耀半導體(嘉善)有限公司入駐經開區;2022年,聚焦于半導體載具設計、制造及其配套智能化設備的浙江賽瑾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經開區;2023年,專注于半導體封裝設備研發與生產的博納半導體設備(浙江)有限公司扎根經開區……一家家嘉善經開區半導體產業鏈核心企業“慕名而來”,形成了覆蓋芯片封測、關鍵材料、器件模組等全鏈條的產業生態圈,待已落地項目全部達產后,產值將超過20億元,展現出強勁的集群效應。
“格科微電子作為‘鏈主型’項目落地后,產生了顯著的‘磁吸效應’,目前已成功帶動20余家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于洋說,如今,“集聚效應”的吸引力已經在嘉善經開區全面展現。
同時,嘉善經開區還格外注重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重點培育本土配套體系。通過長期舉辦新材料產業鏈協同對接會,建立“龍頭出題、企業揭榜”的供需對接模式,有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協作。這一機制不僅推動了供應鏈本土化進程,更持續拓展了產業協同的廣度和深度,為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生態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果說產業鏈招商聚焦“補鏈強鏈”,那么基金招商則著眼“育鏈造鏈”,二者協同發力形成招商合力。這種創新機制既加速了優質企業落地,又培育了優質產業項目,為嘉善經開區發展半導體新材料產業注入了強勁動能。
根據行業發展模式,嘉善經開區聯合中芯聚源、同鑫資本等專業投資機構,共同設立總規模超40億元的產業專項基金。以專業化眼光鎖定優質項目、重磅定向投資,通過矩陣化的基金體系,實現高效投資決策,精準賦能半導體產業鏈關鍵環節。
截至目前,專項產業基金已成功投資微針半導體、翠展微電子、化訊半導體、飛驤科技等40余個產業項目,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在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的招商策略上,我們始終堅持錯位競爭模式,以封裝測試環節為切入點,逐步向關鍵核心材料等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這種基于區域產業基礎的梯度發展模式,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競爭力。”于洋表示,目前,經開區半導體新材料產業生態持續完善,產業鏈協同效應日益凸顯。
嘉善經開區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集群快速崛起的另一核心動能,在于構建了完善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經開區精準對接“研之能”與“產之需”,重點引進復旦大學等長三角頂尖高校創新資源,投資建設了復旦研究院創新平臺這一高能級載體,并在鑫達產業園打造了近萬平方米的中試場地,目前已成功對接禾芯、唐人、微針、榮耀等10余家產業鏈重點企業,實現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
“當前,新材料產業發展已步入‘百舸爭流’的激烈競爭階段,我們則采取‘單點突破、鏈式發展、科技加持’的路徑全方位展開競逐,重點培育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持續深耕具有戰略價值的細分領域,逐步構建不可替代的產業優勢,這正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核心方向。”于洋闡釋道。
浙江省桐鄉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藍亞民:
市場引領 點燃前沿材料產業發展引擎
“沒有一座礦,沒有一顆石,拿什么搞產業?”1992年,浙江桐鄉經濟開發區成立伊始,這個棘手的問題就擺在了領導班子的面前。
彼時,桐鄉經開區核心區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自然資源更是幾近空白。但在三十余年后,一個由玻纖及復合材料、高性能動力電池材料、高性能化纖三大細分領域組成、涵蓋35家企業的龐大產業集群正從這里走向世界。在這背后,是經開區精心設計的一場“產業突圍戰”。
為什么是前沿材料?“市場選擇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桐鄉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藍亞民解釋道,全球產業大變革促動了前沿材料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而前沿材料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良好經濟效益則讓經開區認定了前沿材料產業大有可為。2024年,桐鄉新材料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166.88億元,同比增長2.07%,成為了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從“無中生有”到“絕無僅有”,沿著產業發展的脈絡一路走來,不難發現,做優營商環境,下好產業培育這一“先手棋”恰是桐鄉經開區打造產業發展高地的關鍵所在。以營商環境的“后天努力”彌補資源上的“先天不足”,成了經開區前沿材料產業發展獨到的破局之法。
2003年,桐鄉巨石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再建幾條世界最大的池窯拉絲生產線,將玻纖產量沖向全球第一?”這個在當時看來近乎天方夜譚的構想卻迅速得到了桐鄉經開區的大力支持。空間不足?經開區從第三期的1200畝土地中優先為巨石留出了建設用地;擴產受阻?經開區以股份制籌資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籌足了擴產資金。經過五年的產業攻堅,2008年,巨石集團的玻纖產量躍居全球第一。
巨石集團廠區
如今,巨石集團生產的玻纖占據了全球市場28%的份額,其產品應用于風力發電機葉片、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數十個領域。“僅風電葉片這一領域,全球每三支葉片中就有一支使用了巨石生產的玻纖材料。”巨石集團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田畝阡陌間躍出“全球第一”,驗證了桐鄉經開區做優營商環境這一策略的準確性。但經開區很快意識到,產業發展不能只是龍頭企業的“單點爆破”,若要形成持久的產業驅動力,其核心在于產業上下游間的協同賦能。
“獨木難成林,一家企業再強,也只是產業中的‘點’,唯有連‘點’成‘鏈’,才能進一步提升桐鄉經開區前沿材料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形成強而有力的區域經濟增長極。”藍亞民說。
這種鏈式發展思維很快在經開區形成了示范效應。2018年,乘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炸式發展的機遇,桐鄉經開區內的華友鈷業和韓國浦項制鐵集團展開合作,成立了浙江華友浦項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浦華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兩家合資企業,組成了“原料—前驅體—正極材料”的產業鏈條:上游,華友鈷業將在海外開采的礦石粗加工為鎳、鈷、錳等生產原料;中游,華友浦項將原料加工為三元前驅體;下游,浦華材料將三元前驅體加工為正極材料,并銷往各大電池廠商。各企業協同配合,迸發出無與倫比的產業活力,僅華友浦項2024年銷售額就超過了4.3億元。一環扣一環,多點成一鏈,日漸延長的產業鏈條源源不斷地釋放出產業協同的聚合反應。
企業各展所長,再通力合作,構成緊密相連的前沿材料產業鏈。產業鏈條日益完善,一個新的命題隨之浮現:如何讓這條“鏈”更具韌性和價值?經開區給出的答案是——向創新要動能。
“產業高質量發展,‘量’固然重要,但是‘質’同樣不可或缺。”藍亞民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產業發展離不開平臺支撐。隨著經開區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市場需求的轉變倒逼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抓牢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就成了企業站穩鏈上優勢地位、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基于這一布局,一幅產業攀高向新的繪卷在桐鄉經開區悄然展開,一家家企業研究院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2016年,華友研究院成為浙江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重點研發高性能動力電池所需的工藝裝備和智能制造等關鍵技術;2020年,桐昆新材料研究院作為嘉興市第一家獨立法人研究院率先啟動;2022年,華智研究院入選浙江省“領雁”計劃……眼下,企業研究院已成為經開區前沿材料產業人才培育、新型材料研發和前沿科技轉化高地,新技術、新工藝噴薄而出,正是產業煥新的能量之源。
由此,桐鄉經開區正式形成了“服務強基、龍頭鑄鏈、科創賦能”的前沿材料產業發展格局,經開區也正式踏入了前沿材料產業發展的“黃金年代”。近年來,經開區前沿材料“萬畝千億”產業平臺規模呈現百億級增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應日漸顯現,產業創新要素加速聚集,一批更具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企業脫穎而出,印證了桐鄉經開區在前沿材料產業層面的“硬核實力”。
風物長宜放眼量,未來,如何將前沿材料的產業實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內驅動力,桐鄉經開區有著自己的思考。“產業發展是沿著市場需求指引循序漸進的過程,此中不斷做優營商環境、提升產業鏈附加值、科技創新持續突破缺一不可。”藍亞民表示。下一步,經開區將錨定“高質量打造‘萬畝千億’產業集群”這一目標,持續做優營商環境、不斷鼓勵產業創新、完善全產業鏈的發展格局。以實干為基,激活前沿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的新動能。”
海寧經編產業園——海寧市馬橋街道黨委書記 李振:
謀新篇 應變局 于“經緯”之間織就產業版圖
如何從一根絲中織出百億產業集群?位于馬橋街道的海寧經編產業園以集聚2000余家經編企業、年產值約270億元、年產經編面料占全國總產量20%的實績奠定了其“中國經編之都”的地位。觀其產業發展歷史,答案顯而易見:將經編新材料產業作為園區的立區根本,一切圍著產業轉、一切圍著產業干。
借著海寧經編產業興起的東風,2000年,海寧經編產業園成立之初便確立了“深耕經編行業”的戰略定位,由此拉開了經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序幕。彼時,園內僅有數家小型經編企業,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配套設施落后、專業人才匱乏、信息獲取滯后等發展困境。
起步即受阻,幾乎從零開始的產業發展之路并不好走。海寧經編產業園靠什么才能發展好經編新材料產業?如何才能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
“缺什么就補什么!”在深入研究經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短板后,園區迅速給出了應對之策:缺產業基礎?園區大力引進了國內外先進的紡織機械設備和經編技術。缺資金?政府搭建了銀企對接平臺,促成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缺產業生態?園區重點建立了公共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人才勞力等十大公共服務平臺,全方位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精準滴灌催動經編新材料產業“逢春發新芽”,立足新的發展階段,自帶“堅韌”基因的海寧企業家乘風而上,投身產業浪潮,闖出了一個“經編名鎮”。
“經編新材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是支撐其發展的框架。”馬橋街道黨委書記李振表示。細數園區的第一代創業者,可以發現,他們都曾是紅旗經編針織廠的技術骨干,這就意味著,經編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從起步就帶著創新特性。
浙江超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發展歷程,既是企業自身的成長史,也是海寧經編產業園經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浙江超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超達主要生產經編和緯編面料,產品廣泛應用于運動、戶外等領域。2020年,面對低端產品居多、附加值低的市場困境,超達另辟蹊徑,將研發作為“第二戰場”,每年投入超1000萬元資金用于核心技術攻關。
目前,該公司的產品應用廣泛,并擁有多項發明專利,范圍涵蓋配套新型防水新材料、出口專用的新型建筑服務新材料、沖鋒舟等水上設施使用的充氣新材料等。其中,一塊特殊的新材料還曾搭載“神舟4號”飛船進入太空并參與試驗。一系列工業用布的產出也讓超達成為國內紡織門類最全的綜合性織造企業。
如果說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海寧經編產業園經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那么主動應變、識變求變的態度就為這一動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
“任何一個產業賽道都會經歷從初入市場時的藍海階段,逐漸步入競爭激烈的紅海時期。”李振表示,當經編市場趨于飽和,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行業態勢出現,標志著紅海時期來臨,瞄準高端化、差異化轉型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海利得從產業布轉向工業絲,旗下安全氣囊絲產品在滌綸氣囊市場占比超60%,客戶包括奔馳、法拉利、特斯拉等知名汽車品牌;宇立新材料通過深耕投影幕產品,在全球投影幕的市場占比高達近70%;萬方紡織依托車間數字化改造,產品賣價達同行3倍,成為豐田、日產等國內外20多家知名汽車品牌的指定供貨商……一家家成功轉型的企業如星火燎原,點燃了經編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勁頭。
事實上,早在2011年,海寧經編產業園就已前瞻性地布局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成立浙江省中紡經編科技研究院,并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經編科研生產設備,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科研、技術服務,引導園區企業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當時成立研究院主要基于兩大目標,一是為行業培養專業經編技術人才,二是通過對企業提供的經編織物進行材料分析、織造手法分析,激活企業的研發靈感,為企業的高端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中紡經編研究院院長助理田坤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二十多年前,海寧經編產業園的老一輩創業者們建立了經編園區,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二十多年來,發展的“接力棒”不斷交替,做大做強經編新材料產業的決心從不動搖,明士達、港龍新材料、華生經編新材料等企業扎根壯大,一個經編新材料產業集群聚勢崛起。
產業集群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企業通過聚焦細分領域,既可集中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又能與集群內其他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整體產業鏈的協同效率。
浙江莎特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孫華峰深有體會:“我們生產的一體成型安全氣囊,原材料供應商正是海寧經編產業園內的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從海利得采購原材料運輸到莎特勒僅需20分鐘左右,相較于從園外采購,一噸的運輸成本降低幾百元。”
“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關注水面上的‘產業變革’,如高端產品的研發,更要構建水面下的‘生態底座’,包括經編貿易、創新型金融、科技孵化、人力資源服務、電子商務、技術研發、產品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李振表示。
在海寧經編產業園內,經編新材料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二分天下”,生產和服務深度融合、互促互強,構建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產業鏈協同的服務型制造生態,推動經編新材料產業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后端拓展,轉型、增值、提效。
勢已成、興可待。眼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立全局、落變局,海寧經編產業園將破中有立,于“新”“舊”之間把準產業發展的“脈搏”,實現產業變革蹄疾步穩,從“經編世界”邁向“世界經編”。
浙江省商務廳開發區處負責人:
精準制導 把握新材料產業發展大勢
新材料產業是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八大萬億產業之一,2024年其產值已突破1.5萬億元,居國內第一方陣。
從“十三五”時期開始布局新材料領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轉化路徑,五年間,浙江新材料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11%,到“十四五”時期,全省新材料產業持續向縱深突破,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破冰起步”到“高光蝶變”的背后,既有省委省政府統籌全局的頂層設計、省商務廳錨定賽道的高位推進,也離不開全省開發區因地制宜的精準“落子”和堅守產業定力的接續奮斗。
正如杭州灣上虞經開區以鏈主企業為“榕樹王”,深耕產業鏈補鏈延鏈,吸引巍華新材料、中欣氟材、中化藍天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根系深扎、枝繁葉茂”的產業生態;嘉善經開區手持“產業鏈魚骨圖”精準招商,聯合中芯聚源等專業機構設立專項基金,靶向賦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實現“強鏈建圈、聚鏈成勢”。
同鑄發展勝果,各地路徑獨出機杼:桐鄉經開區以市場選擇作為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前瞻布局產業培育“先手棋”,推動巨石集團聚勢騰飛;海寧經編產業園順應發展大潮、破局“產業出路”,在行業風口中“突出重圍”,率先啟動產業變革,以高端化路徑引領經編新材料產業高位躍遷。
開發區的創新實踐勾勒出產業發展新圖景。《浙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新材料科創高地和產業高地,成為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窗口”的標志性成果。
“為大國鑄新‘材’,浙江一以貫之。”浙江省商務廳開發區處負責人表示,“未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前瞻布局和各開發區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鼎力支持下,浙江新材料產業將迎來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科創能力加碼提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的廣闊發展天地,成為全球新材料領域的產業標桿。”(虞昊萍)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