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雷士照明走進設計院系列活動之一——京城設計圈2025年度沙龍“智序共生·設計重聯未來”的活動上,中國新興設計研究總院室內負責人、室內設計總監張利寧女士接受專訪。面對AI科技力的變數、設計大環境的變化與設計師職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她選擇將光束聚焦于“醫療康養”與“城市更新”這兩個正備受社會關注的領域。
設計圈的“快技術”與“慢思考”
報告廳的“呼吸感”:一場光的顛覆性實驗
通過多輪篩選,張利寧最終鎖定了雷士照明的“伴生適然光”部署方案。最打動她的,是方案對“節律感”的極致追求。通過智能算法模擬自然光動態變化,雷士照明實現了“動態節律適配”:當空間功能從嚴肅匯報切換至輕松沙龍,光環境如晨昏流轉般自然過渡。這種精準的光影調節,不僅如微風拂過般維持著觀眾的專注與愉悅,更顯著降低了長時間會議引發的困倦、煩躁與焦慮,大幅提升了溝通效率與空間活力。
傳統多功能廳的照明往往局限于“明亮”和“影院”兩種模式間切換,而“伴生適然光”則賦予了空間靈動的生命感。它能根據活動類型自動調節亮度、色溫、散射角度等核心參數,精準租用于人體的生物節律調節、情緒狀態優化和疲勞緩解,實現光與人的深度互動。
據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傳統照明多媒體廳的用戶滿意度僅為58%,而部署了雷士照明“伴生適然光”技術后,滿意度躍升至98%。這一躍升的背后,是雷士照明團隊全流程的專業保障——從造型定制、創新研發,到24小時高效響應的服務,再到快速的安裝周期,無不體現其以客戶未中心的極致追求。這不僅是照明技術的迭代升級,更是空間設計從“功能滿足”到“健康賦能”的思維創新。
城市更新:在歷史的褶皺中,植入當代生活方式
“城市更新往往是非常難的項目,它不是美容手術,而是新生命再造。”張利寧擅長在舊建筑中嫁接新功能。她提到:“要煥新的老建筑,一定會遇到場域受限、層高樓高制約、消防嚴苛等諸多問題,我作為設計師,既需要保留場所記憶,又要賦予建筑物內部的新生命力。”“比如,在我們總院的老樓改造中,建筑結構是三個不同時代的積累,改造也不可能被AI算法速成,我們院在結構的保留與重塑間做了取舍,在尊重歷史和設計創新中尋找屬于我們的觀點和態度:設計策劃先行,全過程施工設計、施工、后期運維同步協作推進,一定要保證設計的合理性、落地性以及成本的集約性。
張利寧也表達了她對未來設計師行業發展的核心觀點:“設計師的角色是‘社會需求的翻譯者’——設計師要將老齡化、低碳化、集約化等宏觀社會議題,通過設計轉化為可觸摸、可共處的空間語言。”
在采訪結束時,筆者也親身參觀了新興設計總院報告廳的“伴生適然光”技術應用案例。“光是技術對自然的最高模仿,更是設計對人性的細膩關照。”在總院與雷士照明的合作典范中,我們看到雷士照明以設計研發為核心的獨特供應商體系——不是產品推銷員,而是“設計共研伙伴”,既懂設計邏輯,又能在實踐中將最新技術轉化為落地成果展示。雷士照明“伴生適然光”技術方向代表了照明設計智能化、人文化、健康化的新趨勢,通過創新技術與專業服務,已然成為設計師值得信賴的伙伴,共同推動中國照明設計話語權的提升和行業的專業化、方案化高速發展。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