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期刊論文發表對于眾多行業職工的評級與晉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一需求卻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為詐騙的溫床。近日,泰州姜堰警方成功搗毀了一個以“買賣、代發論文”為由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揭露了此類詐騙的層層圈套與嚴重危害,也為公眾敲響了警惕此類詐騙的警鐘。
王女士是姜堰某單位的一名正式職工,今年41歲。因其所在單位規定,評職稱需要在期刊上發表論文,這讓多年未執筆的王女士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女士聽聞網上有人從事“代發論文”的業務,聲稱只要支付一定費用,就能順利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2019年5月,王女士抱著試探心理,通過網絡找到了幾家所謂的代發論文“商家”,并與對方取得聯系。在溝通中,“商家”表示不僅可以代發論文,還能依據職業需求提供代寫服務,且能確保代寫的論文成功見刊。于是,王女士與對方商定好價格后,支付了3000元定金,約定待文章撰寫完成并經其確認后再進行刊發。
2019年8月,王女士收到了對方發來的文章,發現文章雖與自己提供的課題相關,但內容空洞,缺乏研究成果,按照正常的發表流程與標準,幾乎不可能在正規期刊上發表。然而,對方向王女士作出承諾,聲稱只要支付發稿費,就能讓文章登上國家級期刊。王女士在猶豫之后,還是向對方支付了5500元余款。豈料,此次轉賬后,王女士便再也聯系不上對方,原本承諾在2019年底于某期刊發表的論文也石沉大海。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后,王女士于2020年4月底向公安機關報了警。
犯罪團伙的作案手段與危害性
馬上消費金融對此類案件進行了分析。此次詐騙案件中,犯罪團伙作案手段呈現出以下特點。從核心邏輯來看,該團伙利用了受害者的僥幸心理與對正規學術發表流程的不了解。許多受害者因多年未從事學術寫作,在面對評職稱這一硬性要求時,急于尋求捷徑,希望以付費的方式快速解決問題。詐騙分子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引誘受害者上鉤。
在技術手段方面,犯罪團伙主要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虛假的代寫代發論文廣告,利用網絡的廣泛傳播性吸引潛在客戶。在與受害者取得聯系后,通過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以收取定金、發稿費等為由,誘導受害者進行轉賬支付。這些交易大多通過私人賬戶進行,增加了事后追回款項的難度。
犯罪團伙營造出一種看似專業、可靠的代寫代發服務場景。他們會向受害者展示一些所謂的“成功案例”,如已發表的論文截圖、客戶好評等,以此來增強可信度。同時,在溝通中使用一些學術領域的專業術語,讓受害者誤以為對方具有專業的寫作能力和發表渠道。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步步為營,先以定金騙取部分錢財,待受害者放松警惕后再以發稿費等為由騙取余款,收款后便切斷聯系,完成詐騙行為。
馬上消費金融認為,此類案件會產生多方面危害性。一方面,受害者遭受了財產損失,他們支付了高額費用卻被不法分子所騙。另一方面,學術誠信受到嚴重沖擊。正規的學術發表需要作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與寫作,并經過嚴格的評審流程。詐騙團伙的行為破壞了這一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也不利于行業整體的專業發展與進步。此外,由于部分受害者在發現被騙后選擇不報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詐騙分子的氣焰,使得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實施詐騙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
提高防范意識,守護學術與財產安全
為此,馬上消費金融溫馨提示,防范此類詐騙,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
第一,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國家認可的正規學術期刊均設有官方投稿系統與嚴格審稿流程,任何聲稱“付費即可繞過審稿”“保證錄用”的服務均涉嫌欺詐或學術不端。期刊出版單位不會通過私人賬戶收取費用或承諾結果。
第二,謹慎對待交易環節。在與陌生商家或個人交易過程中,謹慎對待預付款項的要求,不要輕易支付定金或全款。同時,保留好相關交易憑證與溝通記錄,以便在遭受詐騙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向公安機關提供證據,協助破案。
眾所周知,學術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合規途徑雖需付出努力,卻是唯一可持續的晉升之道。面對“論文代發”誘惑,唯有堅守學術道德、通過正規渠道提升科研能力,方能筑牢反詐防火墻,避免淪為詐騙團伙的“沉默羔羊”。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