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在上海舉行。作為被媒體譽為“上海科創八杰”之一的代表企業,海智在線受邀參與多個高端論壇,并在上海市經信委組織下亮相“企業生態展”。
當日上午,由上海國投主辦的“智鏈科創·賦能AI創新生態”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順利舉行。作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重要分論壇,本次活動聚焦“創業者支持與創新生態建設”,吸引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產業領袖及創業者代表等200余位嘉賓齊聚一堂。
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杰出席論壇并致辭。上海國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宏韜,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國,市國資委副主任馬曉賓,浦發銀行總行公司業務總監、上海分行行長汪素南,以及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委金融辦、市人才工作局等委辦局領導,上海各區領導,上海國投合作伙伴單位代表等出席論壇。
海智在線創始人兼董事長佘瑩受邀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種下一株屬于中國制造業的AI雜交水稻》。
在演講中,佘瑩指出,將人工智能真正應用于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制造業一線,依然面臨諸多落地挑戰。近年來,AI技術在實驗室和前沿企業中快速迭代,誕生了許多具有變革潛力的技術成果。但當這些成果走進中國數百萬家中小工廠的生產車間時,卻常常遭遇“水土不服”——如同名貴的熱帶蘭花移植到貧瘠土壤,難以扎根,更難開花結果。當前,中國超過80%的工廠仍處于工業1.0階段,主要依賴人工與半自動化支撐產能。
她以“雜交水稻”作比,進一步闡述道:“就像袁隆平院士通過基因重組打破自然限制,解決了糧食產量問題,養活了數十億人。今天,當制造業面臨全球訂單驟變和供應鏈重構的壓力,我們是否也能用AI為制造業培育出一株‘雜交水稻’,讓中國產能的野生基因與AI技術結合,孕育出一種高產的新物種,解決億萬產業工人的飯碗問題?”
海智在線創始人兼董事長佘瑩 發表主題演講
佘瑩介紹,海智在線自2015年創立以來,始終扎根制造業一線,持續采集和沉淀產業數據,逐步構建起涵蓋百萬級零部件工程圖紙、千萬級交易與工藝數據、百萬臺裝備多維生產要素的產業數據庫,為AI在制造場景中的落地應用奠定了基礎。
基于這些數據,海智在線開發了多項“用得上”的AI工具。例如,通過“以圖搜圖”工具,一家小型保溫杯工廠實現跨行業接單,先后切入航空航天儲水設備、醫療胰島素內膽等高端制造領域,完成了技術與利潤的躍遷;通過支持27種語言的AI翻譯與圖紙在線協作工具,即便是文化程度有限的中小工廠主,也能通過中文與海外客戶完成圖紙技術交底,進一步拓展外貿機會。
佘瑩表示,海智在線并非一家以AI研究為導向的科技公司,而是以制造業為根基的平臺型企業,致力于推動AI在產業場景的具體應用。多年來,團隊通過深入走訪、對話數萬家工廠企業主、工程師及一線工人,既看到了AI落地過程中的現實鴻溝,也看到了孕育“高產未來”的廣闊空間。
她在現場向與會嘉賓發出合作邀請:“我們還有很多想法尚未落地,歡迎志同道合的團隊、開發者和產業投資人與海智鏈接、共創。我親眼見證過制造業中那些難以復制的‘手感’‘經驗’與‘判斷’,如果這些能力能夠被AI提取、理解并釋放,賦能更多工廠,或許就能像雜交水稻一樣,讓制造業實現‘高產增收’,讓人回歸更具創造性價值的工作,讓整個產業真正朝著高質量方向生長。”
海智在線創始人兼董事長佘瑩 發表主題演講
同場論壇中,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教授、系主任汪玉,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等嘉賓也發表了前沿主題演講,共同探討AI與產業融合的未來圖景。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