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居產業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載體”,也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晴雨表”。2025年7月28日舉辦的“2025(首屆)美好人居國際論壇”,以“好房有TA 靜享萬家”為主題,匯聚政策制定者、行業協會代表、行業頭部企業及國際專家,不僅勾勒出“美好人居”的具象圖景,更折射出家居產業從產品制造向生活服務、從單點創新向生態協同的深層變革。從產業經濟視角觀察,這場論壇的核心價值在于:以“美好人居”為共識坐標,推動家居產業從政策到技術再到市場端的閉環聯動,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落地的路徑參考。
政策錨定“好房子”標準: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產業轉向
家居產業的發展始終與國家住房政策同頻共振。改革開放初期,住房供給以解決基本居住為核心,家居產業聚焦實用性;城鎮化加速階段,改善型需求崛起,產業轉向品質化;如今在“住有所居”向“住有優居”的政策導向下,“好房子”標準從硬件達標升級為體驗適配,這一轉變正在重塑家居產業的價值邏輯。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王惠敏在論壇中提出:“美好人居建設,應以“以人為本”為主線,設計有溫度,景觀能參與,科技可感知,再守住“消除通病”的品質底線。五線并舉,落地“好房子”的標準,成就真正的宜居之所。”這一觀點直指產業核心,政策對“好房子”的定義,本質是為家居產業劃定需求坐標系。而在政策引導下的需求升級,正在倒逼家居企業從標準化生產轉向場景化創新。
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原會長、北京華夏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兆彬從質量監管視角補充道:“造‘好房子’要從產業高質量發展宏觀入手,推動設計、消費、質量、營商環境等方面的轉型升級,還要抓住標準、抓住需求、抓住品牌、抓住創新抓住法治,系統發力,方能行穩致遠。”這一判斷揭示了政策與產業的互動邏輯,近年來《住宅項目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政策持續完善,既明確了“建筑性能”“環保指標”等硬性要求,也通過認證體系引導技術普惠。政策的“雙輪驅動”,讓家居產業既避免了低水平內卷,又防止了技術懸浮,形成“創新有方向、落地有路徑”的良性循環。
從產業經濟規律看,政策對“美好人居”的強調,本質是為家居產業注入“長期主義”動能。過去家居企業多聚焦房地產配套,隨樓市周期波動明顯;而“好房子”政策引導下,產業需求轉向“居民持續改善”,中裝協住宅分會數據顯示,2024年大家居市場規模突破6萬億元,其中舊房改造占比已經高達40%,隨房地產進入存量時代,這一比例還在持續攀升,舊房翻新成為增長新引擎。這種從地產依賴到民生驅動的轉變,正是產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技術創新“雙向突破”:硬核研發筑底,場景落地破壁
家居產業的技術升級,歷來面臨研發深水區與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雙重挑戰。本次論壇中,企業實踐與專家觀點共同指向一個結論:技術創新必須實現硬核研發與場景落地的雙向突破,才能真正支撐“美好人居”。
TATA木門董事長縱瑞原在分享中提出好房子要做到“兩全兩好”:規劃要全,功能要全,硬件要好,軟件要好。TATA木門以“靜音+”為核心,致力于做美好人居的連接之門,連接生活與空間、當下與未來,為每個家庭提升幸福指數。他以靜音技術和收納設計為例:“軟件好的核心是能讀懂生活。比如降噪靜音可以守護生活的邊界感,一扇靜音門能隔開書房的工作聲、臥室的休息聲、客廳的熱鬧聲,家人各做各的事卻互不打擾;而針對年輕人收納困擾,我們在定制柜里加了小物件收納模塊,分層的小格子剛好滿足對日用品的收納需求。”這種從技術創新到生活適配的轉化,正是家居技術創新的核心邏輯。
縱瑞原進一步強調,技術創新需覆蓋全場景需求:“就拿一個典型的三代同堂家庭來說,老兩口習慣早起怕吵醒晚輩,孩子上網課需要安靜環境,年輕人居家辦公得有不被打擾的空間。我們用專業級降噪門實現不同空間的強效隔音,同時設計‘幼崽門’保留兒童專屬通道,‘寵物門’讓毛孩子自由穿梭,這些都是技術對生活的精準回應。”據了解,這類場景化解決方案已覆蓋多代同堂、小戶型、loft等主流居住場景,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
家居技術的“雙向突破”正在催生新的競爭格局:一方面,硬核研發構筑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場景落地能力決定市場滲透。這種技術+場景的雙輪驅動,正在推動家居產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產業協同“三級聯動”:生產端筑基,流通端搭橋,標準端護航
“美好人居”的落地,絕非單一企業能完成的任務。論壇美好人居的產業協同的環節的討論揭示:家居產業正通過生產端的技術協同、流通端的場景協同、標準端的規則協同的三級聯動體系,通過分工明確、高效銜接降低協同成本,提升整體效能。
生產端的技術協同是基礎。生產端的協同,本質是通過專業化分工與上下游資源共享,解決中小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大企業全鏈條覆蓋成本高的行業痛點。而流通端的場景協同是搭建供需橋梁。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生態所副所長黃欣提出:“‘好房子’應是綠色建筑的升級版,不止于安全耐久、健康舒適,更應承載居者的體驗感與獲得感。期待家居行業主動對標綠色建筑標準,共建高品質人居未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六部認證管理部部長邵爭輝表示,現有家居產品認證體系已通過多種維度形成規范框架,例如對門窗類產品,既考核木材環保、五金耐用等基礎指標,也評估隔音、保溫等功能表現,還會考量是否適配人居場景需求。這一體系既為企業明確了創新底線,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可靠的選購依據。而經過認證的產品在安全、功能等核心維度更有保障,能有效降低決策成本。同時,行業通過技術研討等機制推動跨品類標準銜接,比如在隔音領域協調門窗與墻體的性能匹配,避免單品合格卻達不到整體居住效果的問題,讓品質保障從單品合格向系統達標升級。
從產業經濟學視角看,這種多緯度產業協同體系,正在降低家居產業的交易成本:生產端協同減少技術重復研發,流通端協同降低供需信息差,標準端協同規避市場劣幣驅逐良幣。而成本優化與效率提升,最終將轉化為“好房子”標準落地的加速度,讓構建美好人居核心要素以更合理的成本走進尋常家庭。這種協同創造價值的模式,正是產業從分散競爭走向生態共贏的重要標志,也讓美好人居建設的愿景有了更堅實的產業支撐。
國際經驗“本土化融合”:可持續為魂,需求為尺
美好人居是全球共同追求,但落地路徑需因地制宜。全球可持續發展聯盟基金會主席章啟華先生在視頻致辭中說道:“可持續美好人居的核心是共識下的差異化實踐,既要錨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安全、包容、可持續’的共性要求,又要扎根本土需求,避免理念與現實脫節。”這一觀點與前比利時王國前駐華大使、終身榮譽大使帕特里克·奈斯的分享形成呼應,奈斯在論壇中提到:“美好人居,是人與空間的和諧共生。無論是比利時的‘修舊如舊’,升級老房子適應當代生活,還是中國將美好人居與家庭場景深度綁定,路徑不同,目標一致,實現空間與生活的深度適配,構建可持續的美好人居。”
從產業競爭力視角看,行業頭部企業的實踐正在提升中國家居產業的全球話語權:一方面,先進的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方案反向輸出至東南亞、中東等市場;另一方面,本土技術標準與國際規范逐步銜接,讓美好人居建設的中國經驗成為全球可持續美好人居的參考樣本。而這一切的最終指向,正是讓“好房子”的標準既能呼應全球共識,又能精準對接每個家庭的真實需求。
未來展望:以“美好人居”為錨,構建家居產業新生態
從本次論壇的討論與實踐來看,家居產業正站在需求升級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以“美好人居”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將呈現三個明確趨勢:
其一,需求定義生產的逆向創新將成為主流。過去家居產業多為企業生產什么,市場接受什么;未來則是用戶需要什么,產業創造什么。通過聚焦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結構的居住需求,從需求拆解出發反向定義產品功能,再聯動產業鏈資源落地解決方案,這種逆向鏈路的核心邏輯在于讓產品開發從企業主導轉向用戶需求主導。
其二,綠色與智能的融合創新將加速突破。隨著“雙碳”目標推進與智能家居普及,家居產品正從單一功能轉向綠色智能復合。據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家居市場規模預計達到4.8萬億元,其中智能家居產品滲透率將超過65%,環保材料應用占比提升至37%。這一系列數據背后,反映了消費者對品質生活、科技體驗和可持續發展的多重需求正重塑行業格局。
其三,“企業、用戶與社會的價值共生將形成閉環。頭部企業正通過居住場景改造計劃等實踐,構建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體,通過改造典型家庭居住空間形成可復制的解決方案,為行業提供參考;通過傳播居住升級理念,提升公眾對“好房子”標準的認知。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讓企業創新不僅服務于市場需求,更能推動行業標準提升與社會共識形成。正如劉兆彬院長在論壇中所說:“家居產業的終極價值,是讓美好人居從少數人的體驗變成多數人的日常。”
家居產業作為民生經濟的重要載體,其升級不僅關系到企業競爭力,更關系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落地。當更多企業像TATA木門這樣,以技術創新為基、以用戶需求為尺、以產業協同為橋,家居產業必將從規模擴張走向價值創造,為“美好人居”建設提供更堅實的產業支撐。這,正是本次論壇留給行業的深層啟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