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狂潮下的“銅”行密碼,AI硬件革命引爆有色金屬新戰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落幕,但AI落地的浪潮正深度重塑硬件產業鏈。當觀眾驚嘆于Tesla Bot的靈巧、華為昇騰集群的算力或輕薄AR眼鏡的虛擬世界時,支撐這些技術的“金屬脊梁”——特別是高端精密銅材及其加工技術,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AI正加速從‘軟’到‘硬’的落地,”一位現場分析師指出。從吞吐海量數據的服務器、驅動精密動作的機器人關節,到傳輸高速信號的芯片互連,銅憑借其優異的導電、導熱和加工性能,成為這場硬件革命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然而,AI硬件對銅材的要求已遠非傳統應用可比。

      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顯示,全球AI基礎設施市場正邁向數千億美元級規模,中國市場增長空間巨大。生成式AI與大模型驅動智能化升級,持續推動服務器、存儲和網絡技術的革新。

      這直接引爆了對驅動“算力引擎”和“智能軀體”的“血管”(散熱系統)、“神經”(精密導線)、“關節”(高強度部件)的高端銅材需求。國內頭部某銅加工企業技術負責人表示:“高性能AI服務器內,銅制液冷管路復雜度與長度激增;人形機器人全身,則密布著要求極高的電機用銅導體與信號線材。”

      在WAIC耀眼的硬件展區背后,銅材的創新應用正悄然劃定著AI硬件的性能上限。

      華為昇騰超節點集群那轟鳴的算力心臟,其液冷系統的核心是復雜設計的異形銅管。一位服務器散熱工程師在現場強調:“散熱是萬卡集群的生命線,高導熱銅材是液冷方案不可替代的基礎,它的效率直接決定了我們能將算力密度推到多高。”在宇樹科技等機器人展臺,那些執行精細抓取和靈活動作的機械手指關節內,則隱藏著堪比發絲的超薄銅箔和特種合金線材。

      這些材料必須在百萬次的彎折下保持可靠導電,對強度、柔韌性和疲勞壽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視線轉向芯片領域,摩爾線程等國產GPU加速卡上,先進的銅柱凸點互連技術正逐步取代傳統焊球。一位半導體封裝專家指出:“這種技術能實現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更優的電、熱性能,是提升算力芯片效能的關鍵。互連材料的導電率和可靠性,直接牽動著芯片的最終性能和能耗表現。”

      在這場AI驅動的精密銅材升級戰中,國內銅加工龍頭海亮股份的技術已深度融入AI服務器、人形機器人及高端芯片等核心硬件。作為全球頂級服務器制造商的關鍵合作伙伴,海亮為其定制滿足苛刻散熱需求的異形銅管,相關產能近一年大幅躍升。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海亮今年3月與華為聯合成立了有色金屬行業首家AI創新實驗室,依托華為盤古大模型等技術,共同研發行業垂直大模型;9月,雙方又攜手發布行業首個AI藍皮書,分享有色智造實踐經驗,標志著海亮正通過深度協同科技巨頭,引領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

      同時,其高強度銅合金部件通過頭部機器人廠商認證,高純度蝕刻銅靶材及越南基地的極薄銅箔項目也取得突破,全面鞏固了其在AI高端銅材供應鏈的核心地位。更引人矚目的是其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突破。多方信息證實,海亮研發的高強度銅合金軸套等關鍵部件,已通過特斯拉等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的嚴格認證,其材料抗疲勞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機器人關節在高負荷下的長期精密運行提供了堅實基礎。

      而在半導體制造的前沿陣地,海亮的高純度蝕刻銅靶材取得突破,有效助力芯片制造良率提升。同時,其在越南布局的精密銅箔項目進展順利,所生產的極薄銅箔具備卓越的電流承載能力,已應用于燧原科技等展出的國產高性能AI算力卡中。業內普遍預期,該項目滿產后,海亮在全球高端電子電路銅箔,特別是AI芯片載板等關鍵領域的市場地位將獲得顯著提升。

      這場由AI硬件驅動的變革,正在深刻改寫銅加工行業的規則。

      “AI對銅材的要求是‘既要、又要、還要’,”一位銅企高管坦言,“更高的導電/導熱率、更強的機械性能、更復雜的形狀、更精密的尺寸,還要極端環境可靠。這倒逼我們持續突破合金配方、微觀組織控制和精密加工技術的極限。傳統生產模式難以為繼。”

      某券商金屬新材料首席分析師指出:“AI硬件浪潮正推動行業經歷從‘量’到‘質’的轉型。掌握核心技術、能穩定供應高性能特種銅材的企業,將獲得遠超行業均值的成長溢價。海亮等在高端產品上實現前瞻布局和關鍵認證的企業,已構筑顯著壁壘。”

      支撐特斯拉靈巧抓取的關節銅合金、確保華為超算散熱的異形銅管、承載國產AI芯片的極薄銅箔——這些看似微小的“金屬密碼”,實則是解鎖未來智能世界的核心鑰匙。解決AI芯片散熱、機器人關節減重增效等核心痛點的能力,將成為占據產業價值鏈頂端的關鍵。

      同時,AI硬件要求供應鏈具備快速響應、柔性生產和零缺陷交付能力。銅加工企業必須擁抱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和質量管理(如機器視覺質檢、智能排產),才能與下游科技巨頭緊密協同,在全球產業格局重塑中立于不敗之地。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