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正式發布《2025年第一批工程建設項目綠色建造施工水平評價結果》,中交三航局實施的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項目榮獲“三星”最高評價,標志著該項目在綠色施工、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為我國舊港區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樣本。
該項目位于長江口南支河段南岸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是國內首個系統化舊碼頭改造工程,于2022年12月25日啟動建設,歷時11個月高效建成長1.4千米、寬115米的集裝箱碼頭1座。
改造后的羅涇集裝箱碼頭前后沿皆可停泊集裝箱船,寬度為全國之最。碼頭采用單列3層的集裝箱堆載設計,共設有2個10萬噸級和3個1萬噸級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260萬標準箱。
羅涇碼頭改造一期工程不僅是上海市的重點工程項目,更是一個典型的拆、改、建項目。為從源頭控制建筑垃圾產生,項目團隊通過岸線資源利用和港區功能優化,創新采用“分級利用”策略。
港區內原有70%的老結構,通過整體拆除重建、局部改造或原狀利用3種方式實現高效復用。對剩余30%的必拆老舊建筑,如舊碼頭方樁、防撞鋼管樁等進行優化設計。拆除后的6萬多立方米混凝土破碎料被用于填筑新建道路路基,實現建筑垃圾“零外運”。
這一舉措不僅降低了環境影響,也為全國港口改造浪潮中的資源集約化探索了新路徑。
項目地處長江刀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驗區附近,毗鄰陳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施工過程中,團隊科學規劃作業時間與進度,嚴格控制施工活動對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為確保施工精度的同時保護環境,項目采用了多項智慧技術。針對新舊樁基水下精準穿插的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創新應用激光雷達水下掃測技術,精確獲取既有樁基參數,并融合BIM建模與遠距離海工打樁定位技術,實現了新舊結構的毫米級精準“對接”,為碼頭“零碳”升級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同時,針對碼頭結構“短寬”、施工水域緊鄰長江主航道且極為狹窄、高峰期30余艘船機同步作業的復雜局面,項目創新設立現場聯合調度室,依托數字化模擬、船機定位和智慧工地系統,實現了船機資源的智能調度與高效協同,有力保障了復雜環境下的施工安全與秩序,減小了對水生生物的擾動。
碼頭建成后,在綠色運營方面實現了裝卸設備全電驅動、岸電全覆蓋,使清潔能源占比高達97%,顯著降低了碳排放。目前,羅涇碼頭一期憑借其成功的綠色實踐,已穩定運行一年。
憑借一期建設期間的專業表現,三航局后續又承接了二期工程水工碼頭及道路堆場標段建設任務。據悉,目前整體進度已完成30%,預計2026年7月交付竣工。
二期工程整體運營后,將與一期工程協同升級,推動全品類集裝箱運輸,新增每年1-40萬標準箱吞吐能力,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助力上海港全域融合,有效支持國家“雙循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支撐。(三航局 王一坤)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