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位之爭:傳統保險公司線上平臺如何守住陣地?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6





      傳統保險公司線上渠道的C位,岌岌可危。

      《2024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最新數據顯示,盡管傳統保險公司線上渠道在購險率上仍保持總量領先,但緊隨其后的互聯網保險中介在增長方面更加強悍。2023年到2024年,互聯網保險中介渠道購險率增加20個百分點,顯著高于傳統保司線上渠道11個百分點的增幅。

      過去,傳統保司線上渠道依托自有網點和代理人的多渠道推廣,以及官方平臺權威性的背書,輕輕松松就能在互聯網保險發展初期占領先機。但現在,后起直上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在多個方面則比傳統保司更勝一籌。

      在流量獲客方面,傳統保司的線上渠道還停留在被動獲客階段,而中介機構早已建立起社交媒體引流與企業微信精準轉化的閉環路徑;在服務體驗方面,當傳統保司還需客戶主動致電客服溝通理賠時,領先的中介平臺早已實現就醫場景下的即刷即付服務;在科技賦能方面,傳統的人工方案推薦模式正在被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投保決策系統替代。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態勢,傳統保司線上渠道該如何突圍?

      其實,相較于互聯網保險中介,傳統保司線上渠道有其天然的優勢,品牌信用就是關鍵優勢之一。以人保、平安等頭部險企為例,其深厚的品牌積淀不僅能降低獲客成本,更能帶來規模效應。數據顯示,僅中國人保APP在2024年的用戶下載量就突破5000萬,這一數據直觀印證了品牌效應對用戶體量的正向影響。

      更重要的是,保司自有平臺還可整合保司的產品定價、客戶數據、保險服務等售前售后全流程,在差異化定價、精細化客戶服務、精細化客戶運營等方面形成獨特優勢。這種系統性的資源整合能力,是互聯網中介平臺短期內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優勢并不等同于勝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將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才是關鍵。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競爭已非一朝一夕的短期較量,在這場持久戰中,保司平臺應該反向學習互聯網保險中介,拉長自身優勢,從中國人保APP的做法中即可推陳一二。

      在產品差異化方面,中國人保APP已做出多種嘗試嘗試。針對新市民群體推出專項服務入口和安居保·租房版等定制產品;針對國民醫療和養老需求上市民無憂、民醫保和民享福系列產品。然而,在品牌傳播和產品體系構建上仍顯不足。例如,與金醫保產品責任相似的民醫保系列,市場認知度卻明顯偏低。究其原因,好醫保、金醫保等成功案例均采用了保險中介與保司合作的模式,通過平臺獨家命名權強化產品辨識度。中國人保APP應借鑒這一經驗,對其普惠家財險、巨災保險、補充醫療、意外險等普惠型產品進行系統化品牌包裝,構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在決策輔助化方面,中國人保APP已采取一定措施應對保險條款復雜、用戶理解困難的問題,例如在產品頁面提供智能客服和人工專家顧問雙咨詢入口。雖然人工客服在解答準確性和服務體驗上更具優勢,但若能結合大數據分析,基于用戶保單和行為信息預判其需求,并精準引導至人工服務,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決策效率。

      在渠道協同方面,中國人保APP通過兩大舉措推進線上線下融合,一是上線“線上營業廳”,將車險上牌、過戶等傳統線下業務遷移至線上;二是推出省級特色服務專區,為各地用戶提供屬地化服務。針對必須線下辦理的業務,可以完善“線上預約-線下辦理”閉環服務:用戶可提前預約免排隊,或者可以將用戶需求智能匹配至服務代理人,實現“一次觸達,全程解決”的服務體驗。

      不難發現,傳統保司線上渠道的轉型不能停留在局部修補,而需要系統性的戰略重構,從簡單的產品渠道模式升級為以客戶為中心的保險服務解決中心。這不僅是應對當下競爭的需要,更是在互聯網保險時代謀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