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東盟經貿關系日益緊密,跨境電商作為新型貿易形態發展迅猛,已成為雙邊貿易增長的新引擎。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與實施、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實質性結束,推動貿易規則協調與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已經成為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路徑。當前,中國與東盟圍繞關稅互惠、原產地管理、智能通關等議題的合作進入新階段,建立“單一窗口”互聯互通機制并探索跨境電商關稅互惠試點,對于提升中小企業參與度、增強通關便利性和制度透明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跨境電商關稅互惠試點和“單一窗口”互聯互通的發展現狀
(一)跨境電商關稅互惠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跨境電商作為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推動中國與東盟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廣西壯族自治區信息中心的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單一平臺交易額已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企業“出海”活躍度持續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國積極推進關稅互惠試點,為跨境電商營造更加開放、便利的制度環境。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率先探索實施關稅互惠政策,主要聚焦于簡化關稅申報流程、降低部分商品稅率、優化原產地證書辦理機制等方面。多地反映,政策落地后企業通關效率顯著提升,關稅負擔明顯減輕。據不完全統計,部分試點企業的平均報關時間縮短30%—40%,部分商品類目關稅成本降幅達到15%以上。中國—東盟跨境電商的運營成本結構得到優化,政策得到了企業的廣泛認可與積極響應。
(二)“單一窗口”平臺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單一窗口”作為國際通關數字化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加快布局,功能體系持續完善。截至2023年底,海關總署推動“單一窗口”新增服務功能77項,覆蓋23大類875項服務,并支持全國15個地區開展智慧口岸試點。僅上海“單一窗口”就已累計服務企業超60萬家,支撐了全國超1/4的進出口貿易量。平臺實現了報關、報檢、稅務、物流等多業務模塊的集成應用,為企業提供了“一站式”數字通關服務。各地“單一窗口”在推進報文標準統一、部門協同聯動、業務信息整合等方面持續發力,有效提升了通關便利化水平。我國部分重點節點口岸的平臺運行數據顯示,企業使用“單一窗口”系統后,企業通關時間從24小時縮短至最快半小時,船舶申報效率提升90% ,部分重點商品實現“即報即審”,顯著提升了跨境物流周轉效率和企業響應速度。盡管當前部分地區系統對接范圍和技術兼容性仍在優化完善中,但“單一窗口”已逐步成為貿易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平臺,平臺對貿易流程再造與政策執行效率提升的支撐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三)平臺與政策逐步協同,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在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同時,關稅互惠政策與“單一窗口”平臺之間的協同效應逐步顯現。平臺的建設為政策執行提供了高效通道,政策落地又反過來推動平臺功能拓展與標準優化,形成機制與技術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以廣西等試點地區為例,企業可在“單一窗口”平臺上直接辦理關稅申報、原產地證上傳等業務,在同一系統內實現多部門并聯審核與政策適用,大幅減少了重復材料提交和人工干預環節。同時,平臺內集成的智能稅號匹配、歸類輔助、政策提示等功能,幫助企業準確理解和運用政策,有效降低了合規門檻,提高了政策利用率。總體來看,關稅互惠試點與“單一窗口”平臺的雙輪驅動,正在形成以技術促政策落地、以政策牽引平臺建設的良性發展態勢,為下一階段推動制度協同、規則對接和區域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推進跨境電商關稅互惠試點和“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關稅制度碎片化,政策規則落地難度較大
我國與東盟國家在稅則歸類、原產地規則及優惠適用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關稅制度碎片化問題依然突出。不同國家使用的HS編碼版本不一,我國企業在出口至東盟各國時,需針對不同市場分別進行稅號匹配與歸類申報,增加了人工干預和誤判風險。企業在出口同一商品至東盟多個國家時,可能需適配數套不同的編碼與稅率,一旦歸類不準確,可能面臨關稅追補、罰款乃至貨物退運等風險。此外,RCEP框架下的原產地累積規則雖簡化了區域供應鏈認定,但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仍需協調成員國間諸如證書格式和有效期要求的標準差異,影響了企業對政策的可預測性和使用意愿。有研究表明,當前跨境電商企業在東盟市場的原產地優惠政策使用率尚有提升空間,部分中小企業甚至放棄申領,直接按一般稅率繳稅,政策紅利利用不足。
(二)“單一窗口”互聯互通不暢,平臺協同效能尚未充分釋放
“單一窗口”平臺在國內已具備較強整合能力,但在區域層面,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仍存在障礙。目前東盟各國的“單一窗口”平臺建設進度不一,數據結構、接口協議、認證方式等存在差異,我國“單一窗口”平臺尚無法實現與主要貿易伙伴如越南、泰國等國家的實時數據交互。這使得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仍需在多套系統間重復操作、手動補傳材料,效率難以提升。同時,部分國家對通關數據的本地化存儲和主權管理提出限制,阻礙了貿易信息的跨境共享。以數據傳輸為例,部分東南亞國家要求關鍵信息“存儲在本地服務器”,這導致平臺間無法進行自動審單、同步核驗等關鍵環節,企業仍需額外通過第三方中介完成數據上傳與驗證,通關效率因此被拉低。此外,不同口岸平臺功能差異明顯,系統使用培訓覆蓋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臺的統一推廣與協同優化。
(三)政策工具與平臺功能脫節,中小企業參與度和政策利用率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業雖然具備跨境電商潛力,但在政策理解、平臺操作、合規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一方面,關稅互惠試點政策涉及規則多、更新快,部分企業難以及時掌握和應用,特別是在商品歸類、原產地核驗、稅率選擇等環節缺乏專業指導,容易因操作不當產生合規風險。眾多小微跨境電商企業難以獨立完成原產地申報操作,對關稅政策的實際運用能力仍需提升。另一方面,“單一窗口”平臺雖然功能豐富,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重建設、輕使用”的問題。部分平臺缺乏針對中小企業的定制化操作指引與便捷化功能,企業在使用過程中面臨操作復雜、服務響應慢、系統不穩定等情況,導致平臺功能的實際利用率較低,部分中小企業僅使用平臺的基本申報功能,未能充分利用政策帶來的通關便利和成本優勢。此外,平臺缺乏“政策精準推送”“個性化推薦”“合規提醒”等智能化服務功能,企業的政策知曉率和應用水平不足,試點政策效果在中小企業層面的推廣尚未顯著提升。
三、推進跨境電商關稅互惠試點和“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三互”關稅治理體系
一是創新稅則互認機制。依托廣西自貿試驗區,試點建設“HS-ASEAN稅則轉換云平臺”,并開發基于AI智能歸類和多語言BERT模型的稅號自動匹配系統,提升稅則歸類的一致性與效率。通過該平臺,實現針對東盟國家的商品稅號自動匹配與跨語種歸類,減少人工干預與誤判風險。推動在RCEP框架下逐步建立中國與東盟國家稅號對接機制,優化關稅征收,減少因歸類不一致帶來的征稅爭議。同時,建立“白名單”企業互認制度,對于北京中關村、杭州高新區等數字經濟集聚區的高信用企業,實施“申報即放行”,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和企業的通關便利性。
二是優化原產地規則適用方式。推廣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原產地證書管理體系,優先與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海關系統實現直聯互通,推動實現“一次申領、多國通用”,提升原產地證書在區域內的互通性和適用范圍。對年出口額5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試行“信用擔保+后置審核”制度,原產地證書的審核時效可壓縮至2小時以內,降低小微企業合規成本。
三是推動關稅政策精準適配。依托“單一窗口”平臺,整合AI智能歸類與關稅政策推送功能,針對不同企業類型、商品類別及目的國要求,進行精準匹配。通過自動化推送稅收優惠、歸類指引、原產地規則等政策信息,確保企業能夠及時獲得最新的政策變化,提高政策的觸達率和使用率。此外,系統還可以定期更新政策,提供動態反饋,確保企業在跨境電商中能夠迅速適應政策變化,降低合規風險。
(二)打造智能協同“單一窗口”平臺
一是加快平臺標準統一與互聯互通。聯合東盟國家推進“單一窗口”數據標準、接口協議與身份認證機制的統一,推動與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重點貿易國率先實現“平臺對平臺”直聯,減少企業重復填報和系統切換操作。建議在南寧與吉隆坡共建區域數據樞紐,試點“分類分級數據白名單”制度,對物流軌跡、商品編碼等6類重點數據開放實時共享。
二是創新通關服務模式。依托AI技術開發“AI報關員”系統,支持多語種自動填報、智能歸類、政策適配。在已有的AI報關技術支持下,可提升超過50%的制單、審單效率。建立“先放后補”快速響應機制,對因系統故障導致的延誤實行“容缺放行”,并在24小時內完成補正審核,確保跨境電商鏈路不間斷。
三是推動跨境數據合規與安全共享。借鑒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先進經驗,探索“聯邦學習+數據脫敏”模式。構建跨境數據交換標準體系,完善配套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在不轉移數據的前提下,實現跨境商檢、合規核驗、物流追溯等關鍵環節的數據協同處理,提升平臺協同效能。同時,加強數據流通審計和網絡安全防護,建立跨境數據使用責任追溯機制,增設數據泄露應急機制,確保平臺穩定運行和信息安全。
(三)實施“梯度賦能”企業支持計劃
一是分類制定差異化扶持政策。對大型平臺企業,開放關稅大數據接口,支持其構建跨境供應鏈預警系統,增強風險識別和政策響應能力;對中小企業,實施“首單扶持”政策,給予關稅合規費用一定比例的補貼,降低首次開展跨境業務的制度性門檻;建立合規容錯機制,對年出口額低于一定標準的中小企業,實行“首年免罰”政策,即首次發生商品歸類錯誤的,可免于行政處罰。通過激勵與容錯并舉,降低小微企業的試錯成本,提升其參與政策試點和跨境貿易活動的主動性與規范化水平。
二是構建數字化賦能平臺。開發“關稅精靈”智能培訓系統,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東盟各國清關環境和操作流程,提升企業應對復雜政策的實操能力。依托綜試區或電商產業園,設立“跨境合規服務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企一策”的專業稅務咨詢與通關輔導。
三是強化政策服務可及性與實用性。建立企業政策反饋與動態優化機制,定期評估政策實施效果,推動地方商務、稅務、海關等部門聯動提供政策問答、案例解析、在線培訓等一站式服務,提升企業對政策的感知度、理解度和應用率。(作者:鄧祥征,北京工商大學;劉桐,北京林業大學)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