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攀技術高峰的“油井神醫”--記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青海油田采油一廠采油工史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05





      5月16日,不久前捧回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的青海油田采油一廠采油工史昆,正和來自集團公司各油田的專家深入英雄嶺,現場問診解決英中區塊高壓高含鹽難題。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史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在工作中分享個人成長成才經歷,帶動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油井神醫”“石油名匠”……這些都是史昆身上亮閃閃的標簽。28年間,他扎根采油一線,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


      “要干,就得干出個樣子來”


      5月10日晚,史昆工作室的燈依然亮著。他和工作室成員正研究油井熱洗返排難題。回想起扎根青海、做一名技術工人的初衷,他說:“當時我剛參加工作,聽師傅齊憲維講了勝利油田采油工王為民獲得全國首屆中華技能大獎的故事。那一刻,我深感當一名技術工人有奔頭、有干頭。”


      “要干,就得干出個樣子來!”史昆暗下決心,在戈壁荒灘扎下了根,走上了與油井為伴、苦練本領的道路。


      28年來,他白天跟著班長、師傅上井,晚上揣摩、鉆研,把井上發現的問題、師傅操作處理的方法,都一一記錄在厚厚的筆記本上。為了熟練掌握調整曲柄平衡、更換閥門的技能,他一遍遍地刻苦練習,工具把手背劃出一道道血口子,手掌磨出了血泡,兩臂也酸得抬不起來……


      就這樣,在師傅們的言傳身教下,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信念種子在他心里破土發芽。


      28年的磨礪摔打,他練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規格型號、一看電流就能判斷井下狀況、一聽聲音就能辨別機械故障”的絕活。28年后的今天,他捧起了中華技能大獎的獎杯,夢想照進了現實。


      “把生產一線的疑難雜癥攬回來,把技術成果送回去”


      隨著老油田持續開采,產量衰減快、現場疑難雜癥多等問題逐步顯現。史昆每天奔走在各個井場,白天找問題,晚上研究方法。


      柴達木盆地的冬季漫長且寒冷,取樣口經常發生凍堵。他帶頭設計了防凍取樣放空閥,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針對抽油機井生產故障診斷難的現狀,他首創“抽油機井生產不正常判斷處理法”,在青海油田近2000口井上應用,診斷生產故障準確率達95%。


      2017年至今,他和技術團隊先后攻克難題700余項,取得獲獎成果127項,獲得省部級成果獎16項、國家專利21項,推廣成果70余項,創造經濟效益1億多元;“低壓氣井智能泡排工藝技術優化及現場應用”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作為新時代技術工人,就應該主動把生產一線的疑難雜癥攬回來,把技術成果送回去,在能源強國的道路上建功立業。”史昆說。


      “匯聚群體的力量,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一名采油工成長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史昆坦言:“技能改變了我的命運。”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史昆說:“讓更多的人成為懂技術的采油工,匯聚群體的力量,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他圍繞采油基礎知識、操作技能、經驗做法等開辦培訓課堂、進行業務交流,給員工教方法、傳技能、作示范。


      學計算機專業的張娜,2015年從青海油田采油一廠儀表維護崗調整到采油崗。“當時,油水井維護、工藝流程都不是很懂,很困惑。”張娜說。一次,她聽了史昆關于技能人才成長規劃的宣講,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19年,她拜師史昆。在史昆的言傳身教下,張娜作為青海油田創新團隊的一員首次參加國家創新方法大賽,榮獲三等獎,由高級工破格晉級為技師。


      多年來,史昆和技術團隊編寫教材97套,培訓5萬余人次。他帶徒148名,多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評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獲得省部級榮譽。(記者 暴海宏  通訊員 焦玉娟)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