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民:世界舞臺很大 徐工不能缺席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10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徐工這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語,可謂婦孺皆知。在改革開放40年間,徐工集團的發展之路,正是中國制造不斷迭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品質量高端發展的典型樣本。特別是徐工艱苦奮斗、誠信經營、創新超越的精神,以及企業“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追求,在裝備制造行業乃至整個工業界都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徐工是徐州的,也是江蘇的;徐工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作為一個曾經有著沉重包袱和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的老國企,徐工能夠發展到今天,至關重要的就是堅持改革改制與管理創新,通過聚焦國際市場和全面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其成功實踐值得回味,更值得借鑒。


      始終堅持自主創新 塑造自主品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和工程機械產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進一步鞏固和確立了我國作為機械和工程機械制造大國的地位,徐工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代表。徐工誕生于1943年魯南第八兵工廠,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奠基者、開拓者、引領者;從1989年集團組建到今天,已成為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


      徐工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并“以創新搶占發展先機的智造追求,與國際龍頭企業競爭的亮劍精神”,在市場沉浮中始終執著堅守,在改革浪潮中持續引領創新。1989年開始,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徐工集團從過去靠規模、速度發展,轉變到靠技術、品質、精細管理來發展,先后培育出16大類328種工程機械、重卡產品集群,形成了“能吊能壓、能挖能推、能攤能平、能裝能運,能為用戶提供成套施工設備和方案”的差異化特色。在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眼里,智能制造絕不是生產設備換成機器人、多上幾臺數控機床那么簡單。要構建智能制造體系,實現供應鏈、價值鏈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連接集成,首先是產品的智能化,其次是生產裝備的智能化,再次是管理的智能化,以此保證用更經濟、高效、精準的體系,為用戶提供更可靠、精密的產品。


      1995年,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推出“亞洲第一吊”160噸全地面起重機,2002年又推出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5噸全地面起重機,引起行業轟動,并引發了關于“中國是否應該發展高端技術起重機”的思辨。此后,在國家863計劃“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移動式起重機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徐工自主研究了全地面起重機“準橢圓形截面起重臂的研究應用與批量生產技術、多橋轉向多種控制模式”等多項關鍵技術,形成從25噸到2000噸的完備型譜,成功實現了全地面起重機核心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


      2000年以來,徐工通過主輔分離,對下屬中小企業和經營實體進行了一系列產權制度改革,完成了56家中小企業的改革改制。同時,通過精干主業,工程機械和專用車輛核心業務得到明顯強化和提升。從2007年開始,經過診斷、咨詢、調整、架構,徐工集團管控體系和整體平臺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到2008年徐工突破困擾多年的改制瓶頸,確立了國有控股、打造自主品牌、構建新的上市融資發展平臺的發展路徑。徐工提出的“匠心,為你智造”“技術領先,用不毀”,目標就是做到“六性領先”,即產品的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安全性、維修性、操控性及使用的經濟性,落腳在“四用”,即好用、管用、耐用、實用。


      可以說,徐工集團發展經驗的核心是,企業在持續、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塑造自主品牌。從液壓油缸自制技術的突破,到車橋、回轉支撐和發動機的合作創新;從掌握超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核心研發,到工程機械主機多門類、全系列、成套性的集成突破,并在被國外企業控制了幾十年的中高端工程機械和核心零部件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徐工成功的基石,也是國家裝備制造工業的財富。


      產品走出去 人員走出去 資本走出去


      “世界舞臺很大,徐工不能缺席。全面突擊中高端,進軍發達國家市場,提升企業價值和用戶價值,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突破當前困境、打破成長瓶頸的關鍵,這條道路是艱難的,但徐工沒有退路和選擇,必須是不忘初心,奮力前行!”王民語氣非常堅定。但是,打開世界地圖,上世紀80年代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最頂級的舞臺上,美系、歐系、日系“三分天下”。帶著“珠峰登頂”的信念和勇氣,徐工向著全球高端市場全面開拔。前路漫漫,其間的種種困難恰在某種程度上折射著中國制造“由大到強”轉型升級的艱辛,一次次成就的取得預示著某種生機勃勃的希望。


      當時,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也是工程機械的發源地之一——卡特彼勒、約翰迪爾、特雷克斯等一眾國際巨頭均誕生于此,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中最高端的一塊市場。其中,卡特彼勒至今仍位居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位。徐工與美國市場“結緣”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上世紀80年代初,徐工產品第一次接觸到美國客戶,那時并沒有實現真正的銷售,只是讓美國客戶了解徐工。直到1996年,徐工一次性向美國發貨100臺壓路機,這一時期可以算作是徐工開拓美國市場的“古代史”。按照后來的徐工集團國際化“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資本走出去”“三步走”戰略來看,這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徐工由此開始在美國市場扎根,并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


      2012年開始,徐工在歐洲并購了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施維英公司,與此同時還成立了歐洲研究中心;在北美地區,徐工正式啟動了美國項目,建立了美國研發中心,專門布局研發團隊長期駐點美國從事技術研發和市場調查工作。此后,在短短4年時間里,徐工挖掘機械事業部成功研發出了20多臺針對北美市場特性、符合北美用戶需求的設備,并實現了300余臺新研發設備的銷售,這是徐工集團進入美國市場的“近代史”。


      2016年,徐工與在全美有80個租賃網點的美國第四大設備租賃商簽訂了為期3年900臺設備的聯合租賃訂單,不僅輸出設備,而且實現了人員、資本和技術的“走出去”,徐工跟美國的合作進入了“現代史”。


      王民表示,企業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才能邁向世界。圍繞徐工奔向世界級高度,王民提出徐工“五個世界級方向”:一有巨量規模,二有全球化的品牌形象,三有技術變革的顯著貢獻,四有獨特的發展戰略和運營模式,五有職業化、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頂級人才隊伍。


      持續拓寬新思路和新業態


      伴隨著工業4.0浪潮席卷全球,在科技創新領域開始發生著一場巨大的變革——由過去憑借一己之力獨自研發、閉門造車,逐漸轉變為開放式研發、眾創眾智、技術眾籌,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設和推行制度化管理成為管理創新的重要措施。王民敏銳地意識到,未來,要么擁有平臺,要么將被平臺所擁有。“環境產業是徐工的戰略新興產業,必須要堅定不移,用不達目標不罷休的產業追求,持續拓寬新思路和新業態,快速打造成為徐工集團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徐工不僅聯合阿里巴巴率先搭建起中國首個工業云平臺——徐工工業云,而且將“徐工杯”綠色創新設計大賽搭載在徐工工業云平臺之上,嫁接工業互聯網思維,嘗試技術眾籌模式。而率先投入這場變革洪流、在徐工工業云平臺上發布課題項目的正是徐工環境公司。按照規劃,徐工要形成“地面、地上、地下”立體產品系列。地面產品包括掃路車、洗掃車、壓縮車、垃圾轉運車等,地上產品包括抑塵車、護欄清洗車和高速公路養護設備等,而地下產品主要是地下管網的檢測、疏通、修復等設備。


      隨著產品的生產變成大批量定制方式,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的增值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將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服務型制造企業在未來向客戶提供的將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也包括圍繞產品生產的各類服務。王民明確提出,用物聯網技術構筑產品數字化管理,引領工程機械技術的新浪潮,大幅提高徐工的服務水平,給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徐工集團曾經大力推進被命名為“4321”的信息化工程項目。“4”是指核心內容涵蓋財務與管理、研發與制造、采購與物流、銷售與售后四大業務領域;“3”是徐工集團的重型、科技和履帶吊3家核心企業;“2”是實現管理、信息雙輪驅動;“1”是1個目標,即在1年的時間內完成ERP項目建設。


      現代物聯網帶動著徐工的產業升級,也引領著工程裝備行業向智能裝備轉型。徐工經歷了1985年的破冰起步、1998年的快速發展、2008年的整體提升、2012年的“兩化”融合、2014年的產業化突破、2016年的“互聯網+”融合行動、2018年的數字化轉型7個主要階段,不斷開拓以智能化、互聯網化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無人區”。目前,徐工智能制造正以徐工重型為標桿進行試點,并快速將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向鏟運、挖機、道路等復制推廣,通過“點—線—面”的方式,全力推動公司的智能制造上水平、上臺階。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徐工實行“集團化改革”的第30個年頭,王民認為,徐工發展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和使命,徐工將認真謀劃好“十三五”后三年和未來五年發展規劃,加快實現行業“珠峰登頂”。徐工進入世界行業前五前三的戰略設計是,力爭2019年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五、2024年進入世界前三,把徐工打造成國際化、世界級的工程機械巨頭。到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500億元、主營收入1000億元。


      王民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與“魂”。無論哪個時期、哪個年代,無論順境逆境,徐工從未放松過領導班子的政治學習和理論學習,增強黨委班子的大局意識、政治敏銳性和戰略洞察力,保持與中央決策部署高度一致,發揮好主心骨作用,不斷提升政治辨別力、研判力和決策力。未來,徐工集團將秉承“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價值觀和“嚴格、踏實、上進、創新”的企業精神,以新思維、新舉措、新作風,奮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而不斷攀登。


      徐工集團有光榮的歷史,一定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徐工集團王民:在錘煉和轉型中大步邁向產業高峰

      五年來,徐工緊緊扭住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牛鼻子,狠抓“技術領先、用不毀”行動金標準落地,跳出行業低端、低檔次、同質化、粗放式發展競爭格局,在高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噸位“三高一大”領域開始擁有了中國...
      2017-10-09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