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建廠的第105年,作為最早的內燃機專業制造商之一,全國農機行業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百年常柴伴隨著我國工業機械的發展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品牌,始終在業界占領著一席之位,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常柴股份公司董事長史新昆看來,走進新一個百年的常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從傳統行業向新能源產業的跨界發展,推進產業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轉變。
共軌系統與電控化助力拳頭產品升級
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內燃機及零部件展覽會上史新昆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正式采訪前史新昆親自推介了此次亮相展臺的M78系列柴油機。作為轉型成果的代表作,M78系列柴油是常柴輕型多缸柴油機中的拳頭產品,該款共軌柴油機結合了電控高壓共軌與DOC后處理技術,排放水平達到非道路歐V排放要求,并且成功通過歐V排放認證,為常柴新一代柴油動力進軍歐盟等國際市場打開了全新的一頁。現在,3M78系列柴油機在國內非道路領域內配套廣泛,已批量用于插秧機、工程機械、植保機械、園林機械等領域,在今年作為推進用主機配套沿海漁船,已經進入了船機領域。
史新昆表示,共軌系統已經成為用量最大的燃油系統,企業產品將轉型圍繞這一技術重點推進。據了解,共軌技術用于單缸柴油機上,并且申報了發明專利;對于多缸柴油機,常柴制定了非道路DPF+SCR后處理方案,該方案采用固態SCR,是頗具有創新技術的方案,同時采用農用化肥碳酸氫銨作為SCR的原料,整套SCR系統采購成本低于傳統的液態SCR系統,而且使用成本低只有液態系統的六分之一左右。該方案是專門針對收割機應用而開發的,但在拖拉機安裝空間允許的情況下,也適用于大功率拖拉機。近年來,公司產品在水田型拖拉機、玉米收割機、花生收割機等方面的應用發展較快。
常柴產品無論是單缸機、還是多缸機都已全面實現電控化,機械產品和電控、互聯網等技術的融合,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為產品實現智能化控制、實時監控、大數據收集分析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續服務過程中的資源調配提供了依據,做到實時指導、精準服務。常柴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應用。云平臺項目、藍牙診斷儀、售后服務APP、帶有遠程監控系統T-BOX的柴油機等先后投入應用或投放市場,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常柴正在和阿里云合作,搭建發動機運行參數的遠距離采集、傳輸、存儲、運算平臺,以提高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和產品的智能化水平。
常柴近年來還針對拖拉機與收割機開發了G系列多缸柴油機,產品具有結構緊湊、功率密度高、低油耗及低排放等特點,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國農機行業年度產品創新獎,廣泛配套于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江蘇沃得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等國內農機大型骨干企業,G系列柴油機在所屬功率檔內輪式拖拉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5%,收割機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常柴在產品研發及排放升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道路用國五機型,非道路國三機型都已大批生產,后續的升級產品均在緊張地開發、標定中。
做精現有產品 開發海外市場
史新昆認為,在未來發展中,企業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增強常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企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充分利用公司技術、市場、品牌優勢,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做精做強現有產品,鞏固和發展常柴在國內農機小柴行業的龍頭地位。在非道路領域,對非道路國三共軌單缸、多缸機進一步形成產能、穩定質量,并加快非道路國四全系列產品的開發、認證和量產準備工作,提升市場競爭優勢,擴大在收割機、大中型輪拖、工程機械、植保機械、高速插秧機等領域配套量。在道路領域,在車用國五穩定量產的基礎上,做好國六柴油機的開發、設計、試制,為公司今后幾年的發展打好基礎。同時,要進一步聚焦智能、物聯,提升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斷提高柴油機的智能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讓信息更好地為客戶、為第三方服務。
企業依托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有效整合公司資源向海外市場拓展,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市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常柴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做強做精傳統外貿市場領域,做強做大優勢品種,提升重點新品銷售規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新市場潛力,努力培育中堅市場。通過海關大數據分析,研究不同市場的潛力和實際情況,明確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重點,實施單缸機在海外擴大銷售的戰略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做大外貿的質量生產組織保證體系,并積極尋求投資合作機會,以“產能合作”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大力開拓常柴產品的國際市場,努力在海外形成新的更大的批量銷售。常柴的下一步企業計劃是2020年前實現證券市場再融資,完成“百年企業、百億市值”的戰略目標。(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