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知名品牌汽車的底盤生產線上,58臺工業機器人正在做焊接、鉚接、涂膠以及自動化裝配工作,沒有機器的轟鳴,也不見工人的身影,建設這條智能生產線的,正是最近登陸科創板的蘇州企業江蘇北人機器人股份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北人)。“不僅是汽車,火箭、飛機、坦克等零部件制造都用上我們的工業機器人系統和智能裝備集成。”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江蘇北人董事長朱振友自豪地表示。
落戶蘇州 蘇州資本功不可沒
朱振友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和焊接打交道。創業之前,他已經是焊接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在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擔任汽車工業部技術經理。“這個abb,與發那科、庫卡、安川電機合稱為機器人四大家族,是一家總部在瑞典的世界500強公司。”朱振友向記者介紹。
2010年,朱振友決定辭職。“那時候我37歲了,覺得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實踐經驗,想做點事情,那個時候中國市場上機器人系統集成基本是被外企壟斷的。我的技術不一定比國外差,我就覺得中國的民營企業應該有所作為。”朱振友回憶道,2010年8月,6個小伙伴湊了100萬元,然后在上海楊浦區租了一個78平方米的辦公室就開始創業。“一開始很艱苦,因為我們都是搞技術出身的,對于辦企業沒經驗,完全就是一腔熱情,對資金、市場、管理等都不懂,統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說到與蘇州的結緣,朱振友不吝贊美:我覺得蘇州工業園區“是我創業的沃土或者福地。”他介紹說,作為系統集成商,江蘇北人需要墊資購買機器人等標準設備,加工調試后才能整體交付給客戶,所以創業之初公司的資金鏈時常緊張。
2011年,朱振友參加上海市的一個創業論壇,接觸到蘇州工業園區的工作人員,并獲得中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即現在的元禾控股)的天使投資,解決了資金困難的燃眉之急。在投資人的牽線下,朱振友決定把公司從上海搬到蘇州,成立北人機器人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工業園區不管是軟環境還是硬環境,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真心實意扶持企業成長。”朱振友說道,來到蘇州后,不僅資金問題得到解決,廠房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減半;稅收上,申請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后,所得稅率從25%降至15%;資金支持上,人才補貼200萬元……企業得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支持。
三次搬家 映射企業成長軌跡
來到蘇州的江蘇北人,從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朱振友說道:“2011年,我們還是個小公司,一年的營業額就幾百萬元,2012年就拿到7000多萬的訂單,人員也得到了快速增加。”
不過,過快的發展也給朱振友帶來了甜蜜的煩惱。最開始在“蘇春工業坊,政府幫我們聯系,租了2200平方米的廠房,比原來的78平方米擴大了很多。然而,這個廠房我們只租用了一年,到2013年元旦,辦公場地、車間場地統統不夠用了。”朱振友說道。
2013年,江蘇北人再次搬家。這回搬到了園區方洲路,廠房又比原來擴大了一倍:4800平方米。他笑著說道:隨著公司的“發展,公司的廠房面積、辦公場所也在不停地擴大,前幾年我們在不停地搬家。”
2017年9月20日,江蘇北人才扎根到現在的坐標:蘇州工業園區青丘巷1號。記者注意到,與江蘇北人一墻之隔的,正是蘇州另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華興源創。等于說在青丘巷這條不足百米的小路上,誕生了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在蘇州,從事智能制造的企業很多,為何江蘇北人能夠脫穎而出并率先登陸科創板?朱振友介紹,這離不開技術的積累和不斷創新。目前,公司累計已獲50余項授權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完成3項國家級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榮獲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專精特新“隱形”小巨人企業等一系列稱號。2016-2018年度及2019年上半年,相關核心技術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80億元、2.46億元、4.05億元和2.1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在96%以上,占比較高。
做好工匠 智能制造的蘇州方案
在江蘇北人的生產車間,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工業機器人,可這里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只有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在安裝調試設備。經常有人因此會問,這是一家科創企業嗎?每當這種時候,朱振友都會耐心解釋,北人不生“產機器人,做的是機器人的系統集成和智能化、自動化焊接系統集成。”
什么是系統集成?朱振友介紹,這些機器人不會直接干活,就拿焊接來說,江蘇北人的工程師要給它焊槍,還得編軟件告訴它怎么焊。比如一家知名品牌汽車“的底盤上有216條焊縫,先焊哪一條,這條焊縫應該用100安培電流,應該姿態偏轉30度,焊接速度多少,用什么樣的焊絲,什么樣的保護器,這里面都是需要技術賦能的。”
目前,江蘇北人在柔性精益自動化產線設計、先進制造工藝集成應用、產線虛擬設計與仿真、工業控制與信息化、生產過程智能化等5個方面擁有核心技術,部分產品技術經權威部門鑒定為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公司產品已服務于上汽通用、一汽大眾、一汽紅旗、上汽大眾、上海汽車、長安福特、東風雷諾、宇通客車、長安馬自達、吉利、北京汽車等品牌汽車廠商。
“隨著國家戰略支持以及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量會更大,同時對智能化、柔性化要求會更高,整廠規劃會成為系統集成的主流,這將是江蘇北人的未來發展方向。”朱振友說道,未來智能制造市場很大,上市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我希“望做好的工匠,提供完美的產品和服務,也能為我們中國智造貢獻蘇州方案。”(記者 戴曉剛)
轉自:蘇州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