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強盛與衰敗,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寒暑表”,對于大國而言更是如此。中國的經濟騰飛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作為一個從事制造業近20年的企業管理者,奧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湯亮日前表示,把“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振興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這個挑戰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看企業有沒有強大的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果企業有科技創新的能力,就能以新技術、新產品引領市場,制造業就能持續盈利,企業面臨的所有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就無法淘汰落后產能,企業也難以轉型升級,結果只能困守愁城。
制造業的制勝法寶,惟有“創新”不止。
湯亮表示,振興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是一成不變的。挑戰是客觀存在,只會越來越大。機遇卻是稍縱即逝的,是不等人的。“坦率地說,中國制造業要走出困境、華麗轉身為‘中國創造’,并且走向世界市場,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湯亮說。
湯亮表示,因為從前幾年開始,隨著“工業4.0”時代的大幕開啟,世界制造業的大格局就開始重組。低端制造業在向低成本的南亞地區轉移,高端制造業在向技術實力雄厚的歐美國家轉移。在“兩頭擠壓”下,中國制造業的市場空間和競爭優勢都有弱化的趨勢。“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我們要有危機感,更要有緊迫感。”湯亮說。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就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高度概括了中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上的“三道門檻”。
至于如何跨越這“三道門檻”,湯亮認為:一是強化科技創新的政策置頂原則。在如何振興中國制造業問題上,企業有許多難處,業界有許多呼吁,專家有許多思路,但是政府決策部門在指導方針上,要有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遠見,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牛鼻子”,這就是花大力氣推動制造業的科技創新。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制造業是沒有前途的。
二是要舍得花錢建設企業人才高地。在人才問題上,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紙表彰,也不能滿足于“蜻蜓點水”,重要的是為他們解決三個實際問題:第一要有充足的科研經費,第二要解決人才住房問題,第三是有成果就要重獎。
三是要用優勝劣汰的市場手段,推廣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新成果。制造業的許多科技新成果之所以無法迅速轉化為產能,市場的“腸梗阻”作用不可忽視。譬如,市場招投標的規則,就必須嚴格貫徹優勝劣汰的原則,決不能讓落后的產品逆向淘汰先進的東西。如果真正樹立起市場“惟優是選”的觀念,何愁制造業沒有向上發展的勃勃生機?
湯亮認為,科技創新是振興我國制造業的根本途徑,也是必由之路。各級政府部門不僅是制造業的領導者,更是制造業的“娘家人”;不僅是為制造業保駕護航的“守護神”,更是為制造業搖旗吶喊鼓干勁的“啦啦隊”。“只要上下同心,共同拼搏,中國制造業的明天肯定是光明的。”湯亮說。(本報記者李爭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