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我國新型工業化賦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工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機遇。如何培育中國之根,鑄造中國之魂?如何發揮中國工業精神,助力制造強國建設?或許可以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上,找到這一新命題的注解。
豐富文化內涵提升軟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在論壇致辭中指出,縱觀近現代制造強國發展史,工業文化對工業化進程和產業變革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不僅需要技術發展的推動,也需要工業文化的支撐。
王江平強調,探討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新使命,對豐富工業文化內涵、提升中國工業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他提出,一是要大力推動中國工業精神的傳播和傳承,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二是要繼續抓好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支持工業博物館體系建設,鼓勵企業依托地域和行業特色打造工業旅游精品線路和產品,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三是要增強工業企業品牌建設和工業設計能力,提高產品質量、豐富工業產品的文化內涵,不斷構筑中國品牌新優勢,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四是要深化工業文化的理論研究,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要加快培育一批專注工業文化研究的專業機構和優秀人才隊伍,加強研究成果轉化應用。五是要講好中國工業故事,加強宣傳工作,塑造誠信、質優、創新、綠色的中國工業新形象,提高"中國制造"的美譽度和國際競爭力。
保護利用工業遺產傳承工業精神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記錄了中國工業發展歷程的工業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實踐中留下的寶貴財富,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記錄了我國早期工人艱苦奮斗、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形象和精神。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許科敏曾言,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化的載體,其保護利用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內容,對于弘揚工業文化,傳承工業精神,提振我國制造強國的信心和決心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工業強國夢想的根和魂。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事業是個新生領域,也是個朝陽領域,希望社會各界全面加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構筑保護利用合力,探索開發利用的新模式,共同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邁上新臺階。"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說。
延長油田七里村采油廠廠長寇明靈表示,希望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能與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環境治理相結合,特別是應該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延長石油七里村采油廠將切實保護好利用好中國石油百年老廠留存的遺產及其核心物項,在創造物質價值的同時,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拓展企業精神價值,強化企業管理品牌,使企業的無形資產迅速增大,進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強大的工業遺產文化凝聚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優秀企業文化塑造品牌新形象
縱觀新中國70年的發展,中國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造就了像華為、海爾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典范,一個企業的興衰不僅取決于科技創新的硬實力,還體現在企業精神與文化的軟實力上。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在會上指出,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縱觀我國的百年老店,如同仁堂、茅臺等,無一不凝聚著厚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它們在企業百年發展歷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時期弘揚工業文化就要大力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引領企業,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發揮企業文化在增強內生動力、激發創新活力、打造企業品牌、提高企業績效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升工業軟實力,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文化是一個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它會影響調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念。中國那么多通訊技術企業,為什么華為這么成功,這跟華為任正非塑造的企業文化有重要關系。華為塑造的狼性文化是一種敏銳的視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以及群體的奮斗精神和時刻保持警醒的危機意識。"工信部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說。
"30多年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當眾怒砸76臺不合格冰箱,對內建立起質量第一的企業文化,對外樹立起海爾注重品質誠信的品牌形象。也由此讓海爾那個當時瀕臨倒閉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今天家喻戶曉的大品牌。"中國工業報編委鄭春蕾表示,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精神的一種延伸和貫徹,也是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離不開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企業家拼搏奮斗、創新求實、誠實守信等精神,有助培育優秀企業文化、塑造中國工業品牌新形象。
浙江盤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吳月凌談道,我國有220多項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但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卻遠不及此,這源于我們的產品沒有高附加值,缺少一點點靈魂的東西。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在創新創造的過程中,有太多祖先留下的富有美感的東西可以傳承,很多國際品牌都在用中國元素,我們也要通過文化增加產品的內涵,找到中國制造的魂。(記者 高明靜 實習記者 郭瑩)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