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工裝,嫻熟的操作技能,裝夾、測量、進刀,一招一式伴著飛速旋轉的車床吸引了眾多觀摩者贊許的目光……
“各位班組長,您現在看到的是榮獲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等多項榮譽稱號的萊蕪煤機公司機械加工事業部車工組組長魏述雷正在向大家展示車工操作技能……”這是日前在山東能源重裝集團優秀班組長素質提升培訓班上技能展示環節的一個鏡頭。
自今年3月開始,山能重裝在集團內掀起開展 “崗位大練兵、技術大比武、技能大提升”活動的熱潮,制定活動方案,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方式,提高活動實效。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和激勵職工學習技術、鉆研業務、提高技能操作水平的積極性,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的職工隊伍。
“山能重裝目前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資格的技工不足200人,高素質、高技能、適應企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人才還比較少,行業和專業領軍人才不足,技工素質提升工程任務艱巨。”山能重裝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崗位大練兵、技術大比武、技能大提升”活動,本著 “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讓廣大職工在活動中比學習、比技能、比創新、比干勁、比貢獻,力求使職工們各項素質、業務技能在活動中得到極大提升,選樹一批 “金牌職工” “創新能手”“重裝工匠”,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培養人才、奠定基礎。
據了解,整個活動將分為動員部署、培訓練兵、技術比武、交流提升、總結表彰等5個階段進行。在培訓練兵階段,通過層層帶頭領著學,考核評比促著學,實踐演練干著學,將培訓練兵抓牢抓實,不流于形式、不淺嘗輒止,真正達到提升能力,促進工作的實際效果。在崗位大練兵的基礎上,將組織開展車工、焊工、鉚工、鉗工、銑工、鉆床工、行車工等工種的技術比武活動,組建一支優秀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代表集團參加全國、省、市等組織的各項技能大賽。邀請獲獎選手為職工講授操作方法、經驗、注意事項等,固化操作方式,提高操作水平和能力。從職工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出發,讓一線職工走上講臺,通過講 “技術黨課”、技能人才 “現身說法”等活動,激發職工立足崗位、苦練技能、提升素質,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
山能重裝是一家集研發、制造、租賃、再制造、服務 “五位一體”的裝備制造企業,作為 “新集團、老企業”,不斷建設和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采取多形式、多層次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大力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強化職工教育培訓,2018年組織各類培訓達612班次,培訓人員達20681人次。積極推行職業技能考評機制,2018年共發放各類技能津貼113.2萬元。山能重裝建立職工一 “專”多能培養機制,制定 《一專多能人員管理辦法》,按月實施一人多崗、一人多能的理論及實踐技能培訓,技工在培訓期間,按每天50元進行一 “專”多能補貼,取得相關工種崗位資格后,收入按照貨幣化結算方式進行結算。同時,培養出優秀徒弟的師傅一次性給予500元獎勵。截至目前,該集團共培養多面手2000余人,每人至少掌握了2項技能,有的職工掌握了4項以上技能,他們靠精湛的技術和良好的工作作風,成為企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山能重裝以“勞模 (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為依托,以創新立功、爭當 “山能工匠” “重裝工匠”為引領,充分發揮勞模、高技能人才在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全面提升職工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效能力,讓每名職工都成為企業 “工匠”,讓每件產品都成為 “精品”,適應企業由 “制”造向 “智”造轉變的需要。
與此同時,實行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7名 “重裝工匠”每人獎勵1萬元,并享受每人每月1500元津貼。榮獲 “山能工匠”稱號的車工首席技師魏述雷立足平凡崗位,充分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大力弘揚 “精益求精、嚴謹細致,追求完美、創造極致,攻堅克難、創新超越”的工匠精神,用 “匠心”大膽技術創新,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在技術革新改造或生產實踐中,靠精湛的專業技術和良好的工作作風,成為企業科技創新的 “舉旗人”和領跑者。
山能重裝結合企業內部實際,積極開展“師徒結對子”活動,通過制定 《“師徒結對子”考核管理暫行辦法》、簽訂 《師徒結對子合同書》等形式,發揮優秀人才的傳、幫、帶作用,激發廣大青工學技術、鉆研業務技能的熱情,提升青工的技能水平,從而在全集團內形成了尊師愛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
“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和技能提升活動是提高和檢驗職工技術素質水平的一種方式,是建設一支學理論重實踐、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職工隊伍的有效方法,也是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當前,山能重裝還處在搶抓政策機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機遇期;深化改革創新、構筑新發展優勢的突破期,提高發展質量、重塑企業品牌的攻堅期,正需要大批優秀高技能人才破解技術難題,提高創新效能,推動由 ‘制造’向 ‘智造’轉變。”山能重裝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張圣國表示。 (苗成標)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