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外交部藍廳迎來福建全球推介活動,主題為 “新時代的中國:生態福建 絲路揚帆”。開放潮涌,揚帆起航的不僅是八閩大地,還有這片土地上的企業。位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建泉州的福建鐵拓機械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鐵拓機械)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家在黑色瀝青路面上彈奏綠色樂章的企業,這是一家引領瀝青再生攪拌設備的 “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這是一家踐行 “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的企業。
“今天,我們暫且不談納稅產值,也不談技術創新。”在公司成立15周年之際,鐵拓機械董事長王希仁也通過 《中國工業報》推介他的“家園”和 “家人”。
四個 “家園”為奮斗者服務
7月18日,鐵拓機械將搬入高顏值的200畝 “新家”。 “新家”設計出自于國內兩家頂級設計院之手,既有工業風,又兼具國際化智能化,高端、生態、大氣。
這個 “新家”,除了有眼見為實的 “科研園” “生活園” “工業園”,還有存在每個鐵拓人心中的 “精神家園”。如 “敬業、精制、凈心、警醒”的廠訓, “崇尚契約、守時守信;忠誠至善、互助友愛;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立即行動、不找借口”的行為準則。
王希仁說: “鐵拓機械的使命是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為員工創造美好生活。公司把自己定義為服務者,為奮斗者服務,與奮斗者同行。建設好 ‘四個家園’,是鐵拓機械匯聚人才的基石。”
一以貫之育人才
為了讓人才不斷增值,鐵拓機械每年為員工投入上百萬元的學習資金,以儲蓄的觀念去看待人才投資,不看一時效果,只是一以貫之。
每年,鐵拓機械都會評選出一批優秀的員工,組織他們到海內外游學;與泉州廣播電視大學合作,全額出資開設大專學歷提升班;定期讓員工到國內外學習交流考察,開展培訓及團建活動。
來自木作車間的陳志民,是鐵拓機械一線員工的一員。15年來,他一直堅守在產品交付的 “最后一站”。從2004年鐵拓機械第1臺設備的包裝至今,他經手的設備木作包裝已超過1000臺套。
“在鐵拓,只要你想學,就不怕沒機會。”52歲的陳志民是泉州本地人,12歲就開始學家具木雕,已經跟 “木頭”整整打了40年交道。陳志民說,除了日常的早會交流,公司常常組織各種培訓活動,從生產管理到銷售培訓、禮儀文化,應有盡有。
來自重慶的唐隆興,則是鐵拓機械大專學歷提升班的一員。1981年出生的他,通過公司搭建的育才之 “梯”,詮釋了人生的無限可能。2004年,他在鐵拓機械擔任配件組組長,團隊4人。2006年,他升任車間主任,團隊60人。2009年,他調任售后服務經理助理,負責售后培訓及理賠。2010年,他起草公司第一本售后培訓手冊。2013年,對銷售感興趣且希望進一步提高收入的他,主動提出往銷售轉型,開拓陜西市場。從 “幕后”走向 “臺前”,唐隆興前三年的業績幾乎為零。但從2017年至今,唐隆興在陜西市場已累計銷售出8套瀝青再生設備。
人盡其用 百花齊放
說到鐵拓機械一線成長起來的人才,就繞不開 “兩高”。兩個高管,一個高岱樂,一個高國強。他們除了同姓,還是長安大學校友和福州大學MBA的同學。他們除了是同窗,還有著近乎相同的職業成長軌跡。
來自陜西的高岱樂,2006年入職鐵拓機械,十幾年來一直醉心于設備研發工作。十幾年間,他主導的專利已有數十件,榮譽證書更是裝滿了公司和家里的書柜。多年的努力,讓他從普通技術員逐步晉升為項目經理、技術總監,直至副總經理。
高岱樂稱,這一切都得益于公司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平臺。作為新人時,公司為他在產品研發和試制試錯方面的支持資金高達數百萬元。作為管理者時,公司鼓勵他繼續學習深造,全額資助他攻讀福州大學MBA。高岱樂認為,愿意給新人 “試制、試錯”的時間和機會,這是鐵拓機械給予人才最大的支持。
來自內蒙古的高國強,同樣在泉州找到了飛翔的天空。2007年5月,高國強入職鐵拓機械,擔任拌合樓車間主任。2009年,他領導的生產部被評為鐵拓機械優秀部門。2012年,他被評為 “2009年至2011年泉州市勞動模范”。2013年至今,高國強擔任鐵拓機械生產運營總監。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9年 “尾牙宴”上,王希仁正式對外宣布:為提升產品焊接工藝水平,充分發揮女性產業工人更耐心細致的特性,鐵拓機械將面向全國招聘女焊工,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工藝的女焊工隊伍。6月底,鐵拓機械培養的首批女焊工參加了泉州市首屆機器人焊接技能大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如今,這支巾幗女兵已成為鐵拓及行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目前,鐵拓機械已吸引了來自加拿大、俄羅斯、泰國、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人才到本部工作,共同為實現 “成為世界一流交通工程設備制造商”的企業愿景奮斗。王希仁說,15年,代表鐵拓機械的新征程和新起點。企業未來的競爭,一定是人才的競爭。企業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人才協作創新的推動。(記者 張躍良 通訊員 張少榕)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