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建重工以自主+協同創新點燃專利產業化的加速器——
匯聚創新力量 鑄就“國之重器”
以“最大直徑”創造新的“最大直徑”!在上海市靜安區,全球最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夢想號”正掘地潛行、施工不停。再過幾個月,這里將建成世界最大直徑、上海首個垂直掘進(盾構)地下智慧車庫,實現城市空間利用率“翻倍升級”。
“夢想號”,上海地下智慧車庫掘進的“絕對主力”,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和專利密集型產品。其由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鐵建重工)聯合中鐵十五局集團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而成,填補了掘進機產品型譜的世界空白,是以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的“代表作”之一。該裝備的研發應用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專利產業化十大典型案例。
“夢想號”整機高約10米,開挖直徑達23.02米,最大開挖深度可達80米。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項目負責人姚滿具體介紹,大部分掘進機的作業方式是橫向開挖,“夢想號”則是從地面向下縱深掘進,能夠適用于15米至23米不同直徑豎井掘進,實現一機多用和智能化井下無人作業。并且,“夢想號”可以針對不同復雜地質采取多樣化工作模式,具有適用范圍廣、占地面積小、施工效率和安全性高、成本低、綠色環保和對周邊建筑物影響小等優勢,能夠有力支持新型工業化“提檔加速”。
“以‘夢想號’為代表的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及系列產品能夠聚勢而生,高效落地,離不開鐵建重工實施‘自主+協同’創新,以及‘自主+合作’轉化共進的模式。”鐵建重工知識產權負責人郝蔚祺解釋,作為制造業企業,鐵建重工堅持自主研發,始終將專利與產品、產業緊密結合,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既保護了創新,又實現了專利價值。“但面對一些技術瓶頸時,研發時間很長,從而會影響產品落地的周期。”郝蔚祺說。
為此,鐵建重工近年來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優勢,推動一部分合作專利技術加速應用到產品中,實現專利價值最大化。
一方面,鐵建重工持續自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研發過程中,圍繞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整機及工藝、開挖系統、出渣系統、支護系統等方向開展專利布局,形成高價值專利組合,共提交了100多件專利申請。另一方面,鐵建重工與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密切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了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的多自由面高效破巖機理、大尺寸高承壓密封設計方法、重載大尺度構件高精度位姿控制技術,通過機理、研究、試驗、運行等全鏈條合作,充分釋放高校科研資源優勢和企業的產業化優勢。
“在技術創新和轉化過程中,自主與協同雙模式相輔相成,點燃了專利產業化的加速器,提升了產品研發效率,不僅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作出貢獻,也有效帶動了特種鋼材、硬質合金、機械傳動、電氣系統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高價值產業鏈聚鏈成勢。”郝蔚祺說。
截至目前,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及系列產品已應用于上海地下智慧車庫、廣(廣州東)花(花都天貴)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宜賓至攀枝花高速)等多個交通、市政、國防領域的豎井工程建設中,市場應用規模超80億元。
“歷時十多年,中國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世界裝備裝備中國’已成為過去,‘中國裝備裝備世界’正在變成現實。”鐵建重工首席科學家劉飛香表示,作為中國地下工程裝備企業的排頭兵、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鐵建重工將更加精細地做好知識產權工作,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支撐作用,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不斷開拓“中國裝備裝備世界”之路。(記者 李倩)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