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在從人與人的連接走向人與物、物與物相連的“萬物互聯”時代。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給產業發展和企業轉型帶來了歷史性的新機遇。近幾年,作為我國光纖光纜領軍企業的中天科技,依托在光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積累,瞄準物聯網這一創新高地,深度布局“物聯網+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天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日前,記者走訪了中天科技集團,看到了中天科技最新的“水下物聯網”應用成果。同時,也對中天科技的物聯網戰略規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質監測系統 自主創新下的“國內首創”
2016年6月,中天科技在北京正式發布我國首個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打破了我國傳統水質監測模式,讓包括政府主管部門、環境監管部門以及關心水質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通過手機App的方式,實時了解水質相關的數據。目前,該系統已經在湖泊、長江等環境得到了應用。
在南通市云湖應急水源地,記者看到了這一系統的實地應用。為了對南通市應急水庫的水源進行實時檢測,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中天科技助力南通市自來水公司,在水庫的入水口、進水口以及水庫中央,部署了水質采樣和監測終端,并在水庫岸邊建設了岸基站。如果說水下監測終端是系統的“手”和“眼”,那么岸基站就相當于是系統的“大腦”。岸基站不僅能夠對終端設備采集的實時數據進行存儲、對比、分析,同時還肩負起了整個水庫園區的安防職責,工作人員通過岸基站里的大屏幕,就能夠將水源地的各項信息盡收眼底。
物聯網技術的興起,正在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改變。中天科技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作為“水下物聯網”的新技術和新應用,給傳統的水質監測工作帶來了革新。相比較傳統的人工檢測模式,該系統在水質采用上完全無需人工操作,同時可以連續實時地進行多項水質參數的同時監控,在節約人力資源的基礎上,極大地提升了水質監測的效率,而且不會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相比較目前廣泛使用的浮標水質監測方式,該系統具有數據傳輸速度快、容量大、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強等優點;相比較水質自動檢測站模式,該系統真正做到了全天候、不間斷、在線、實時檢測與預警。
在感慨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高效、智能的同時,記者也對作為光纖光纜企業的中天科技如何成功跨界物聯網充滿了好奇。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表示,該系統的成功研發和應用,源于中天科技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得益于中天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撐。據悉,中天科技是我國首個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民營企業。作為在“江海文化”中孕育和成長起來的中天科技,在了解我國主要水功能區水質堪憂的狀況后,迫切地覺得企業需要做點什么。用薛馳的話說,這就是“靠海吃海,更要回饋海洋”。
在使命的趨勢下,中天科技基于自身在海纜技術、傳感、大數據等技術上的積累,展開了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的研發。而得益于中天科技在“深海ROV、拖體等設備用鎧裝纜技術”、“深海光電復合纜與濕插拔接口技術”兩個“863”項目上的技術優勢,中天科技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水下觀測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研發。該系統綜合采用光學、電子、計算機、通信、控制等技術手段,集成多種聲學、圖像、物理、化學、生物等傳感觀測設備,通過布設在重要水源、河流、湖泊或海洋底部,能夠對水源的水質、水文,如溫度、濁度、鹽度、電導率、pH值、堿度、溶解氧、葉綠素濃度等多種要素進行長期連續、實時、原位的觀測,并將原始數據和解算后的參數信息通過有線、無線通信網絡,發送至政府、機構、企業和民眾信息終端。該系統的應用不僅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門以及民眾實時了解水質狀況,還能夠對重大水安全事故進行提前預警。
十大創新領域 以“智能”改變世界
中天科技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的成功研發并不是一種幸運,而是某種程度上的必然。光纖光纜市場起家的中天科技,近幾年大力開展轉型升級,目前已經確定了十大戰略方向:光通信、智能電網、光伏、海洋裝備、新材料、鋰電池、高端裝備、裝備電纜、現代服務業以及“物聯網+產業”。其中,面向未來技術發展,中天科技尤其重視并大力打造“物聯網+產業”業務板塊且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業界領先的經驗和成果。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在薛馳看來,隨著NB-IoT、傳感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5G等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產業”將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在這一趨勢的指引下,中天科技提出了“軟件定義未來,智能改變世界”的愿景。一方面,中天將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中天致力于將面向行業的成熟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推向市場,助力相關行業的發展。
事實上,中天科技在物聯網上的布局早已展開。據中天科技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信息技術總監時宗勝透露,中天科技針對工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成立了物聯網實驗室,對各種前沿的物聯網技術進行研究和商業應用實驗。目前,中天已經規劃了六大物聯網產品——ZTT-IBOX、智能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工業手環、基于無線脈沖的超寬帶技術室內精確定位系統、智能安燈系統、工業AR眼鏡。其中,前兩項產品的研發已經完成,進入商業推廣階段,而工業手環和室內精確定位系統目前正在研發,預計今年第二季度產品將上線。
最近幾年,中天科技在“智能制造”上的快速布局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物聯網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和核心。”時宗勝表示,智能制造的發展離不開物聯網的支撐,智能制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軟件、硬件、網絡等層面,技術上包含了IT、CT和OT技術。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應用上看,智能制造的發展和落地都離不開物聯網這一重要基礎。換句話說,沒有物聯網的支撐,智能制造就無從談起。
從曾經的鄉鎮小廠發展成為今天擁有60余家子公司的產業集團,中天依靠的就是在“技術創新”上的不懈努力。對于中天而言,自主創新已經不是戰略和口號,而是深入企業骨髓的基因。在確定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方向之后,中天科技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除了上述六大物聯網產品,還綜合其他業務板塊研發了OPCClient、環境傳感器開發套件、室內無線定位平臺、儲能大型電池環境系統、分布式光伏電站遠程維護系統、智能充電樁、海洋監測系統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并且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
在深度擁抱物聯網,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的同時。中天科技還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薛馳透露,中天科技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大力布局海外市場。目前中天科技已經設立了50多個海外辦事處,擁有了印度、巴西、烏茲別克和印尼工廠,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中天科技將堅持產業向高端延伸,產能向國際延伸的戰略,打造世界級的中國品牌。”(本報記者 黃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