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全國上下矚目,億萬中國人熱血沸騰!
國產航母下水,中信重工拉起“生命線”——媒體的廣泛關注報道,使中信重工瞬間成為朋友圈的熱詞。
使用中信重工重要配套件的航母艦載機的起降和回收系統,是艦載機名副其實的“生命線”。該系統涉及機械、電氣、液壓等諸多高新技術,是碩大而龐雜的大工程。
僅僅10天后,5月5日14時01分,我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直沖云霄,圓滿完成首飛任務。
中信重工再次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在大飛機這一“國家項目”上,中信重工參與的世界最先進的鋁合金厚板生產線設備研制,讓國產大飛機穿上了世界上最好的鋁合金外衣。
軍民融合,已經成為中信重工實力和品牌的一張嶄新名片。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建功融合 彰顯國企本色
舉全國之力,聚全球之智,項目伊始,國家就對國產C919大飛機提出最高的標準和要求。
從2007年開始,在國家國防科工局的支持下,中信重工就聯合西南鋁、中國重型院等共同開發萬噸級拉伸機。中信重工技術、生產、工藝等部門協同作戰,產學研結合,針對設備零部件噸位重、體積大、形狀復雜、加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特點,積極開展工藝技術創新攻關,順利完成了該設備的研制與工藝開發。
2011年11月,國內首條為國產“大飛機”項目配套的鋁合金厚板生產線在西南鋁業成功建成投產,這是我國第一條可以專業化生產鋁合金厚板的生產線,一舉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鋁合金材料制造領域的空白。
這條鋁合金厚板生產線年產能達5萬噸,裝備了代表我國鋁加工業尖端裝備技術發展水平的4300mm大軋機和1.2萬噸拉伸機等世界級鋁加工設備。
其中,由中信重工、中國重型院、西南鋁業、重慶大學等9家單位共同研制完成的,國內首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2萬噸航空級鋁合金板材張力拉伸機裝備,實現了我國大型鋁合金板材萬噸級拉伸機裝備從無到有的跨越,一舉填補我國在相關鋁合金材料制造領域的空白,突破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在航空航天用鋁合金材料領域的技術壟斷,實現了我國對“大飛機”項目鋁合金材料的自主保障。
據悉,該設備自順利投產運行以來,已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提供了大量鋁合金厚板,成為我國“大飛機”項目、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重點國防項目建設配套設備。
2016年1月8日,中信重工聯合西南鋁業、中國重型院一同申報的“1.2萬噸航空鋁合金厚板張力拉伸裝備研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建功國家重大項目,方顯國企本色。
作為大型國有企業,中信重工人一直堅守著中國人的航空、航天夢,一直履行著大型國企裝備國防、壯大國防的光榮使命和責任。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一飛沖天,準確載荷入軌。由公司制造的連接火箭助推器和主體的捆綁支座鍛件,以及底部支撐管路下支座超高強度鍛件,助力“長征五號”成功叩問太空。11月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程向公司發來感謝信,感謝公司多年來對“長征五號”火箭研制工作和對航天事業的大力支持。
中信重工已連續11次為神舟系列飛船護航。為“神一”到“神十一”系列飛船提供特種鋼鍛件,尤其是“神五”之后,為保證宇航員危急時刻逃生的逃逸艙及逃逸火箭發動機殼體等提供了專用關鍵部件,多次被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授予特殊貢獻榮譽證書。
主動融合 勇擔國企責任
沒有國防,就沒有廠房。
自建廠起,中信重工就一直作為我國機械軍工配套的骨干生產企業,長期承擔著國家多種武器裝備配套任務。先后承擔了多項軍工配套科研項目,通過自主創新攻關,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是時代賦予國有企業富國和強軍的神圣使命,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現實需要。
對中信重工來說,就是要達到“融合增長”,即在加快企業發展的同時,把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民兵預備役工作、軍工體系建設、軍品配套生產納入企業發展體系之中,科學統籌,整體推進,努力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融合增長”中的“雙贏”:一方面是利用企業的優勢研發制造資源,積極承擔國家重點軍工項目,組織軍品生產,使企業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同步實現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在企業經濟發展中增強對國防建設貢獻能力。
中信重工的重大經濟項目建設,始終兼顧戰時防護功能。
譬如世界最大的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既可用于大型鍛件、核電加氫筒體等民用項目,也可滿足軍工項目超大型鍛件生產的需要。
而中信重工圍繞世界最大的1.8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全力實施“新重機”工程,國內首臺80噸電渣重熔爐、80噸電弧爐、150噸LFV精煉爐、150噸VD/VOD真空精煉爐以及亞洲最大的熱處理爐群建設,使中信重工形成了可一次性提供鋼水900噸、鑄鋼件最大生產能力600噸、鋼錠最大生產能力600噸、最大鍛件生產能力350噸的強大冶煉、鍛造和熱處理能力;以9×30m數控雙龍門移動鏜銑床、Φ320mm數控雙柱落地鏜銑床、Φ22m數控立式車削中心、Φ4.5×20m數控重型臥車為代表的一大批世界稀缺裝備的投入,更是讓中信重工的裝備制造和生產加工能力躍上了世界級的競爭平臺。
通過實施“新重機”工程,通過持續打造和完善高端重型裝備制造體系,不但為中信重工積蓄了參與國防建設的強大裝備能力和支撐,也進一步加快了中信重工加快軍民融合、建功國防建設的步伐。
中信重工積極開展軍工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后取得了《GJB9001B-2009軍工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等軍工資質;不斷完善軍工能力建設和軍工體系建設,全力搭建起了一個覆蓋研發、訂貨、生產、質量等全流程的、完備的軍工服務體系,為軍品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和體系保障。
近年來,中信重工積極參與重大國防專項研制任務及載人航天工程,長期承擔著多種武器裝備的配套生產任務,先后承擔了《10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等多項軍品研發課題,軍品配套的科研水平和生產能力得以不斷提升。
在大型軍工基礎裝備領域的1.2萬噸拉伸矯直機等產品、特種電容器領域的激光電源電容器等產品,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為壯大軍工實力、推進國防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展示出了國企的責任擔當,先后被中組部、總裝備部等五部委授予“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被授予國家國防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和河南省軍品配套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加快融合 不負國企使命
2016年10月19日,“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開幕,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中信重工攜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排爆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高智能化裝備與激光電源電容器系列等高技術產品,與北斗導航衛星、云數據加密技術、精密光學儀器、大型激光3D打印機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和成果集中亮相。
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參觀了公司最新自主研制的特種消防機器人系列產品。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既鼓舞了中信重工的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實踐,也給予了中信重工持續、深入推動軍民融合工作以無限動力。
軍民融合,時代所需。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都在大力推進軍民融合或軍民一體化,以實現軍事能力整體躍升和國家經濟實力增強的雙贏,進而實現長期的國防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著眼于實現強軍夢、中國夢,鮮明地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并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
2015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
在軍民融合這一國家戰略上,大型國有企業必須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特種機器人產品,正是中信重工加大軍品研發取得的又一高新技術成果。在軍用機器人領域,中信重工已成功開發出排爆機器人、偵察機器人、排雷機器人、作戰機器人等,用于處置各種突發涉爆、涉險事件,可代替一線作戰士兵,完成偵察、防御或進攻等戰斗任務,降低人員傷亡……
在中信重工當前傾力打造的“六大”產業板塊中,國防裝備產業成為中信重工未來發展戰略中的不二選擇。中信重工將通過重組、收購,致力國防裝備產業做大、做優、做強,以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和可靠的軍工產品質量,致力為我國的國防裝備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加快軍民融合,扛起國企責任,這既是共和國長子企業的使命,也是中信重工人的驕傲。(雷利甫)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