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布點到做大 上汽"十四五"海外銷量要翻四番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2-20





      150萬輛,這是上汽國際十四五的"小目標"。


      上海汽車集團(以下簡稱上汽)去年實現海外銷售39萬輛,150萬輛意味著五年后海外年銷量增長400%左右;中國汽車出口量近十年來都持續徘徊在100萬輛,150萬輛意味著五年后上汽一家賣出如今所有中國車企的海外銷量;去年上汽自主乘用車品牌銷量達到85萬輛,150萬輛也意味著五年后上汽將形成國內自主品牌和海外銷量并重的體系支撐。


      銷量目標之外,上汽"十四五"國際經營戰略目標中還包括:歐洲等重點海外區域市場實現盈利;2025年歐洲市場銷量達到30萬輛,新能源車占比70%至80%,實現入門級到中高級產品全覆蓋。


      如何實現?


      從品牌展示到走量賺錢


      "當然。"被問及上汽在歐洲市場是否盈利時,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余德表示,盡管去年上汽在歐洲市場仍處于建網絡的過程中,但進行成本攤銷后,歐洲仍實現了經營性盈利。


      2020年,上汽在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盧森堡七地建立了海外公司,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車銷量突破2.5萬輛,多款純電車型在荷蘭、英國、挪威的細分市場中均位居前列,并實現超4000萬歐元的積分收入;明星車型MGEZS海外銷量累計達到3.9萬輛,創下中國新能源車出口發達國家的紀錄,被挪威"ARETSBIL2021"評為"最佳年度車型"。


      去年7月在上汽全球云端經銷商會議上,"我們著力講了上汽過去幾年已經推出和未來幾年的新能源計劃,海外經銷商反應強烈。"余德表示。


      歐洲市場是上汽十三五期間出海成果的一個縮影。


      2020年,上汽集團實現海外銷量39萬輛,同比增長11.3%,,超過中國車企海外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第一,并實現了良好的正向現金流。MG品牌在海外銷售23萬輛,蟬聯中國出口單一品牌冠軍;在歐洲市場,上汽自主品牌MG和MAXUS銷量超過4萬輛,創中國車企最高歷史紀錄。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有系統、有規劃、成建制"走出去"的汽車企業,上汽構建了集研發、營銷、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等為一體的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產業鏈。


      上汽產品和服務已進入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倫敦、硅谷、特拉維夫3大研發創新中心,以及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個生產基地及KD工廠。華域零部件在海外擁有95個生產研發基地;安吉海外全價值鏈汽車物流業務覆蓋近40個國家,開通東南亞、墨西哥、南美西、歐洲4條自營國際航線;海外多元金融公司提供汽車金融貸款及保險服務。


      上汽計劃十四五期間邁進全球汽車企業前五,成為具有產業全球競爭力和品牌國際影響力的萬億級汽車產業集團,爭創世界一流汽車企業。


      上汽的"十四五計劃"顯示,期間將從國內業務為主,轉向深耕國內與拓展海外并重發展,海外年銷量將占上汽集團整體銷量的15%左右,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超過30%;同時形成東盟、中東、歐洲等多個"五萬輛級"海外市場,并在歐洲等重點海外區域市場步入盈利期。


      顯然,對上汽來說,海外業務已經過了品牌展示階段,成為與國內自主品牌并重的,走量賺錢的重要生意。


      產業變革中的海外機遇


      上汽的目標是出于國際化雄心,也是對未來市場趨勢的把握。


      "危中有機。70年代石油危機給了日系車發展機會;韓系車的崛起抓住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機會;在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停擺的情況下,也給了中國制造一次展示機會。"


      余德表示,目前歐洲市場的電動化趨勢,以及全球產業變革導致部分"玩家"離場,給予了擁有技術和成本優勢的中國車企進入市場,打響品牌的歷史機遇。


      "去年歐洲整體汽車銷量下降,但電動車受政策驅動是增加的。去年達到120萬輛,今年則有望達到150萬輛。"


      余德表示表示,從產品結構來看,上半年歐洲電動車以特斯拉為主,下半年加入了大眾ID系列,尚處于競爭藍海階段。上汽電動車無論從制造質量、駕駛性能,還是服務性價比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由于歐洲對汽車環保要求不斷趨嚴,導致包括菲亞特集團等部分傳統歐洲廠商退出了小型車燃油車市場。但同時歐洲仍存在相當一部分偏好1萬~1.5萬歐元左右轎車產品的群體。"基于上汽在三電領域的技術實力,我們可以做到消費者所期望的價位。這是一個新的市場,誰抓住了,誰就上去了。"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陸一表示。法國"中央一臺"判斷,未來法國將有25%的車輛來自中國。


      要抓住機會,則有賴于上汽整體的技術支撐。


      在動力技術方面,上汽2015年提出的"雙芯戰略"目前已進入收獲期,"藍芯"1.5TGI缸內中置直噴渦輪增壓發動機、100kW高功率高效永磁同步電機、全球首款10速二代EDU智能電驅變速箱等領先技術,成為上汽適應海外不同市場政策標準的技術底氣。


      智能化方面,"i-Smart"智能網聯系統已在超過30種的海外車型上使用,激活用戶超過10萬。在泰國市場,上汽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可以通過泰語進行人機對話的車型MGZS;在印度市場,互聯網汽車MGHector上市不到兩個月訂單即超2.5萬輛,甚至出現了新車與二手車價格倒掛的罕見現象。


      從總代模式到經營模式


      但無論是市場機會還是核心技術,仍需要持續的經營將其落地成為海外銷量利潤。


      去年3月,向海外輸出防疫措施和物資成為上汽國際在當地市場一次重要的"品牌公關"。一方面,上汽國際把國內防疫措施翻譯成雙語版分發到了全球相關地區,向國外捐贈包括負壓車等眾多防疫物資,助力抗擊疫情;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通訊并不發達的地區,通過電視媒體宣傳產品,用電話聯絡一對一的上車上門、試駕體驗,抓住疫情間隙進行營銷銷售。


      "過去我們做海外是貿易形式,現在是經營形式。"余德表示,"體系規劃不是找總代賣掉算行了,是在那里建品牌、建文化、做公益、做慈善,作為汽車品牌成為到當地人的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這種"深入生活"的理念體現在上汽海外運營的方方面面。


      目前,上汽已在法國香舍里榭大街開了一家自主品牌的門店;緊跟競品,遵循市場化定價源則,MG的多款產品已在不同市場賣到了10萬~20萬元人民幣的價位,"隨著量的上去,盈利性也不錯";在智能化方面,針對愛音樂的意大利消費者、喜靜的德國用戶,好熱鬧的南美群體提供精準的功能配置;在車型方面,為中東出現不久的女性車主提供MG6這樣的高操控車型,在多子女的區域考慮提供高性價比的七座車型,同時探索研發針對重點區域市場的全新車型。


      "去年差不多海外生產接近7萬輛,十四五的初步規劃是四六開,60%是本地生產,40%是純進口,這比較合乎常理,有些取決于政經環境的變化。"余德表示。


      有系統、有規劃、成建制,采用經營模式"走出去"使上汽已在中東、南美、澳新等多個地區形成了2萬輛級、3萬輛級,不斷增長的區域市場。"我們體系化運營導致市場上的增量始終在增,而不是這個丟掉,那個增上去。"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趙愛民表示,東盟地區將有望最先達到5萬量級,"今年或明年,我們會有3~4個甚至更多的這樣的5萬輛級的市場。"(朱世耘)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