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海信集團召開媒體見面會。總裁賈少謙在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經初步測算,海信集團2021年收入預計突破17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其中海外收入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海外收入占整個集團總營收比例預計達到42%。“海信大頭在外”的夙愿正在逐步實現。
2021年,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經濟形勢陷入低迷。賈少謙向記者詳解了整個集團國際化戰略以及過去一年中海外業績逆勢增長的具體原因。
國外表現好于國內
按照測算,過去這一年,海信集團以智能電視、商用顯示為代表的顯示產品全球出貨量超過2700萬臺。
“從國內和國外的表現情況來看,海信在海外市場的表現要好于國內。”賈少謙介紹道,多年來,海信逐步培育起來部分海外區域市場,比如南非、澳大利亞培育起來了,在日本市場海信牌、東芝牌也成為領先的位置。海信收購的子品牌gorenje在捷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歐洲市場穩居第一。海信激光電視和以海信智能交通、商業顯示為代表的B2B業務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海信激光電視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300%。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在賈少謙看來,這是多種因素交加形成的。疫情下,海外的其他因素沒有影響到消費能力,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提升了消費需求,比如居家觀看賽事增加了電視的需求,所以海外市場得到了相對穩定的增長。而國內,市場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態勢使得消費能力有所降低,加之中國消費觀念相對保守,導致消費者購買意愿降低、購買能力也在降低。
早在多年前,海信集團就制定出“大頭在海外”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如今,海信海外收入占整個集團總營收比例從2020年39%進一步攀升至2021年42%。這得益于其此前發起的多個海外并購開始從虧損進入盈利期。
賈少謙歷數道,海信收購東芝電視之后,僅用了15個月就扭虧為盈,結束了其連續八年虧損的歷史。2018年,海信收購歐洲知名高端家電品牌gorenje之后,僅用了18個月即實現扭虧為盈,2019年gorenje仍虧損4.3億元,2021年預計盈利1.3億元以上。
B端業務出海
從2021年開始,海信一個顯著變化是B端業務也邁出了向海外發展的一步。
2021年12月中旬,海信與山東高速集團組成的聯合體,在與多家競標企業激烈角逐中,成功中標東非國家埃塞俄比亞公共交通系統智能化改造項目。
在這個由中國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中,山東高速集團側重于項目基建,海信集團側重于智能化交通系統。未來的兩年里,海信將大幅提升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公交智能調度水平和運行效率,改善市民乘車體驗。
這是海信在海外的首個智能交通集成項目,是海信智能交通出海從0到1的關鍵一步。
海信集團不僅有著面向C端的傳統家電業務,還有著面向B端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醫療設備、商用顯示等為代表的科技業務。目前,B端產業的利潤已占到海信集團總體利潤的40%。其中,海信在國內的智能交通市場份額連續十年第一,在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統占有率70%。
埃塞俄比亞是東非第一大經濟體,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是非盟總部所在地,擁有800萬人口。公共交通是當地重要的出行方式,每到高峰時段,公交站人流如潮,秩序混亂。
得益于世界銀行的貸款支持,亞的斯亞貝巴有了對公共交通系統智能化改造的機會。2021年3月,亞的斯亞貝巴交通局正式發出招標公告。山東高速找到海信希望組成聯合體,共同投標該項目。
智能交通本身有很強的國情特征和地域特征,競標方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公共交通現狀和業務需求。可受困于疫情等原因,海信團隊無法去當地調研,也沒有先例可供參照。
由于招標文件方案是由印度公司設計,海信工程師們就從YouTube上觀看印度公交車的視頻,通過海信印度營銷公司同事拍攝印度公交車,了解當地現狀和技術要求。比如,國內公交車是一鍵報警,而埃塞項目方案里卻在公交車上設置了多個按鈕。通過觀看印度公司同事拍回的資料才明白這是用作“防騷擾”——按下按鈕,系統自動回傳前后十分鐘的圖像數據,方便取證。
海信工程師就這樣對著標書一點一點的摳指標、摳細節,硬是摸透了一個異域國度的公交車、站點、場站和指揮中心后臺系統的狀況,并給出量身定制的投標方案。經過近9個月的籌備,海信與山東高速聯合體最終中標。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關積珍表示,這是世行項目,是按照國際化規則運作的,中國企業能夠中標,是產品、技術、項目管理等綜合實力的反映,說明中國企業具備了與國際企業在海外智能交通市場同臺競爭的能力。
2021年,海信還對西門子全球智能交通系統業務進行競購。
“從全球智能交通行業來看,國外技術不再領先于中國人。”正參與對西門子全球智能交通系統業務收購的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總裁張四海認為,無論是海信信號機的穩定性、可靠性,還是指揮系統算法的豐富程度、指揮的復雜性都比海外做得更好。他甚至表示,參與收購西門子全球智能交通系統業務更多的是為了市場,而不是技術。
在不久前舉行的海信國際化戰略專題會上,海信集團控股公司董事長周厚健就明確表示,海信國際化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是在B2B產業的出海。
海外并購的關鍵點
三年來,海信連續并購日本東芝電視、歐洲廚電企業gorenje,全球汽車空調公司日本三電控股,成為世界產業并購市場最活躍的中國企業之一。
說起國際化并購的目的,賈少謙認為,海信跨國并購是為了占據國際競爭高地,即通過跨國并購,挖掘技術開發新模式,識別管理升級新路徑,感知國際市場新風向。
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是因為日本的電視技術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全世界最強的,日本的芯片技術、顯示技術,正好是海信升級所需要的。收購Gorenje、ASKO,一方面是因為海信缺少高端品牌,一方面,Gorenje做的產品像廚電、干衣機、洗碗機,恰恰是海信一直在投入的技術和希望快速上市的產品,借助海外并購,能夠形成產業和技術上的協同效應。
談及海外并購的心得,賈少謙認為,在海外并購及整合過程中,海信特別注重三個“關鍵點”。
一是優勢重組,即把海信和被并購方的優勢資源、優勢技術等進行重組,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例如,收購東芝電視后,海信利用在生產制造水平和全球供應鏈能力,提升了東芝電視的產品競爭力;利用東芝在畫質芯片、音頻技術等領域的深厚積淀,在中國推出了新的芯片和音響產品。
二是體制重組。收購之后,海信將東芝電視的管理層級從7個壓縮到4個,晉升40歲以下年輕日本員工至部長層級,并對經營層實行業績年薪激勵和集團層級的股權激勵,大幅提升了組織的活力和凝聚力;對gorenje重組后,海信砍掉了租賃、銀行、餐飲等非核心業務,削減“白領”數量提升“藍領”比例,改變了曾經“1個基層員工向7位主管匯報”的極端情況。可以說,體制重組從根本上提升的是企業的組織能力,直接體現為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三是文化重組。海信將文化重組分為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和相互同化三個階段,堅持“尊重當地文化+移植海信管理”是并購中一個重要經驗。海信沒有征服者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結合收購公司情況因地制宜。
賈少謙指出,優勢重組即融“勢”,體制重組即融“制”,文化重組即融“心”,把彼此的信念融合在一起。海信將這一經驗總結為“一體三融”。
2021年5月31日,海信家電以214.09億日元(約13.02億元人民幣)獲得了約75%的表決權,正式成為日本三電控股的控股股東。三電控股是全球領先的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系統制造商,其車載空調壓縮機2019年全球銷量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二。
收購后,財務、人資、生產制造和經營團隊已迅速進駐,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對三電控股生產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的全面整合。目前并購后的各項工作正穩步推進。
賈少謙表示,2022年,將是海信的品牌影響力年。提升品牌影響力既要借助現有的品牌陣容和世界杯的品牌傳播,更重要的是利用像ASKO、Gorenje這樣的海外品牌去充實和完善海信的品牌陣容,使之在中國市場上能夠煥發出與全球市場相匹配的影響力。
轉自:經濟觀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