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220米內持續追蹤目標,提前發現潛在風險;并通過接入賦能,原有終端即可實現智能升級”,這套“超級智能追蹤系統”近日亮相于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安博會,受到行業和媒體關注。
10月2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安博會上,光啟正式發布“超級智能追蹤系統”。該系統由光啟科學(00439.hk)與光啟技術(002625.sz)共同打造,將尖端軍用智能技術應用于城市公共安全與城市治理,大大降低多維感知網絡的全網智能化升級成本,是智慧城市建設大背景下對安防領域的試水,更有望推動安防產業智能化升級,為超6000億的中國安防行業增添新品類。
以尖端新品促安防產業升級
公共安防行業即將迎來重大升級的機遇期,據中安協發布《中國安防行業“十三五”(2016-2020年)發展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安防行業將向規模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光啟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要求,利用科技力量解決社會公共安全治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將尖端軍用智能技術進一步應用于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研制出“超級智能追蹤系統”安防新產品。
據了解,該套系統應用了光啟尖端軍用智能技術,圖像的增強識別處理 、人體形態識別、多維度綜合研判等智能技術,不僅形成以定位、手機信令、人體相貌特征、行為特征為要素構建的多維多域智能追蹤網絡,同時還基于成熟技術的應用平臺,實現“各技術之間”、“技術與業務之間”的高度融合,更靈活、更全面、更高效、更精準地滿足公安業務的復雜性需求。
業內人士分析,安防智能化將會朝著前端化、云端化、平臺化、行業化四個方向發展。光啟“超級智能追蹤系統”結合時勢所需,將更多的復雜智能算法在前端設備中實現,系統采用云架構,支持分布式柔性部署,后續僅需通過軟件升級即能持續提升每個接入節點的智能化能力,線性賦能。
借助在超級運算上的積累和實力,光啟有望以尖端新品促進安防產業進化升級。
“民用”超材料產品逐步實現量產
自2010年成立以來,光啟以國防軍事應用需求為牽引,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完成了從0到1的超材料工業體系構建,開創了工業級超材料的設計、超算、制造、生產、檢測、標準的全產業鏈體系,并率先應用到了我國新一代先進飛機、無人機、新型艦船、潛艇等尖端裝備上,在世界超材料產業化競爭中搶占了先機,成為行業領導者。在長期的超材料研究和生產過程中,光啟積累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也培養了一大批的高端人才,但很多科技成果并沒有向民用領域轉移轉化。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表示,“超材料不是材料技術,它實際上是智能裝備的逆向設計技術;我們的輸出并不是材料,而是智能裝備。”經過8年發展,在軍工向民用的轉型中,光啟選擇了以安防為突破口,把軍事先進的尖端技術應用到社會綜合治理領域,以解決用戶和安防面臨的棘手問題,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2018年對于光啟來說是個拐點,超材料產品會陸續實現量產。目前光啟的光電雷達傳感、光子監控等城市安防產品,都已經量產并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投入使用,如核心安全地帶和大型商業區、步行街、核心交通樞紐等人群集聚地。
作為“軍轉民”的代表企業之一,隨著超材料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光啟相關產品的應用面會越來越廣。劉若鵬預測,整個超材料新興產業應該在未來3到5年會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按照光啟目前處于研制和批量生產階段的產品比例,批量生產的產品數量將大于研制數量,如果此前稱為“產業培育”階段,那么此后可以稱為“產業化”階段。
“近二百年來,所有的產業,無一例外,經歷了先軍工,功能化了以后轉向垂直行業,垂直行業應用了以后轉向消費市場的發展過程。”10月23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安博會上劉若鵬表示,各行各業都有“軍轉民”的歷史軌跡,而這也預判著光啟“軍轉民”的未來走向。
未來,光啟將借助本身在軍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積累,推動尖端超材料在各個垂直行業的深度應用,為國家產業發展帶來創新動力。
轉自:中國財經觀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