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圓滿落幕。國家有關領導對此次活動作出重要批示,不僅肯定了“雙創”活動在激發創新潛力和市場活力、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并且號召大家面對新形勢,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入推進“雙創”活動。
“中小企業作為推動創新創業的重要群體,對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在推進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中小企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最棘手的當屬資金緊張問題。”國商控股董事長車健表示,作為產業資本運營商,國商控股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融助產”發展方向不動搖,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多舉措助力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荒問題,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企業使命。
面臨資金緊張問題,中小企業深陷生存困境
放眼全球,中小企業都面臨同一個生存困境,品牌處于劣勢、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優秀人才……尤其是面臨資金緊張問題,很多中小企業被迫靠短期高利貸周轉資金,虧損經營,不斷陷入負向循環。
據《2018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及融資策略研究報告》顯示:日本、歐洲的小微企業生命周期可以達到12年,美國達到8年多,而中國只有3年。
業界專家認為,當前國內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可歸結為三類:一是“成本困境”,原材料上漲,勞動用工成本攀升、企業利潤下滑;二是“融資困境”,金融行業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貸款普遍非常困難,社會融資成本過高,多數中小企業難以承受;三是“技術困境”,中小企業承接的往往是相對落后的工藝和設備,加之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匱乏,創新投入來源不足,粗放的經營、落后的產能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
車健表示,中小企業出現困境,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緊張問題,否則一旦資金鏈斷裂,將萬劫不復。但這只是治急、治標,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改變企業的夾縫生存狀態。中小企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低運營成本、做高凈利率和資產周轉率、做大利潤規模和估值/市值,這才是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家不斷釋放政策紅利,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隨著新的《中小企業促進法》頒布實施,工信部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進程、努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與此同時,針對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密集出臺相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釋放政策紅利。
10月17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調,必須進一步深化研究在減輕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題等方面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10月19日,央行行長易綱表示,人民銀行正研究繼續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同一天,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也表示,證監會要從制度和工具等多方面加強創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對此,國商控股董事長車健認為,在金融強監管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明顯感到資金鏈緊張、融資渠道不暢,因此保障資金的流動性成為企業的燃眉之急。國務院及各部門頻繁發聲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傳遞出了國家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的信號,旨在通過多部門協同合作,重點解決民營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堅持以融助產,國商控股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決策部署,目前各省市結合本地創業創新工作情況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現狀,都在積極開展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工作,助力實體經濟穩步、有序、健康發展。
在此大背景下,國商控股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融助產”方向不動搖,重點扶持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助推實體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在車健看來,中小企業要做大、做強、穩步發展,除了國家政策扶持之外,更要關注自身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重點聚焦和強化主業,在做深做細做精上下功夫,凝神聚力強化自主創新,以創新助推主業發展,從而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自成立以來,國商控股就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了發展首位,大力布局高科技產業,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動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為服務實體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國商控股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專注于特色產業園區、新零售業態和大健康、教育產業、汽車后市場領域的項目運營,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同時,不斷凝聚發展共識,找準發展方向,開啟發展新征程,攜手客戶和合作伙伴,為推動中小企業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轉自:搜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