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高曉松、蔣勛、梁宏達老師合作,他們的風格有所不同,但也有共性,他們是內容付費經濟中的典型人物,非常亮眼、有領袖的效果。但是它并不是可以規模化的東西,知識付費在音頻行業的歷史使命暫時已經結束。”最近,蜻蜓FM的 COO肖軼跟媒體總結了平臺化音頻品牌在知識付費上的戰局。
從他的語境出發,時至2018年,國內移動音頻行業似乎再次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原本,這是一個版圖清晰的行業:萌芽于2013年,借著“雙創”的東風,漸次誕生的蜻蜓FM、喜馬拉雅FM和荔枝(原荔枝FM),先后拿到融資,并于2015年底迅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一舉進入拼用戶、求變現的圈地戰。
整個過程中,由于占互聯網大部分群體的八零后、九零后并無收聽電臺習慣,音頻行業的體量一直是行業的重點。各家公司在經歷分拆 VIE 的嘗試后,整個行業借著知識付費和直播的東風,開始走向分野:
靠 PGC 內容起家的蜻蜓FM,在 2016 年提出“介于 PGC 和 UGC 之間的 PUGC ”,主攻有聲書;同時兼有 PGC 、PUGC 和獨家版權內容的喜馬拉雅FM,乘上知識付費的風口,打起版權和PGC的牌,并切入車聯網、智能家居行業,也逐漸走向平臺化;而UGC出身的荔枝,選擇一路堅持 UGC模式,并獨自走向語音直播和音頻社交的縱深。
失落的知識付費
最近,月活超過8億的騰訊音樂在招股說明書里顯示,在線音樂的付費率僅為3.6% ,以此可以窺見,目前網絡上用戶的整體付費意愿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數據也顯示,隨著用戶在使用知識付費產品過程中間,對于內容的辨別和篩選能力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內容方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也僅為 30%。
很明顯,消費者對知識付費的興趣已經降溫。在用戶習慣遠未培養出來的情況下,已經平臺化的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雙雙開始尋找新的變現模式和增長點。
今年以來,兩家公司比照電商行業,力推會員業務。在開放會員日的媒體活動上,二者或表示平臺內尚有97% 用戶未購買過付費內容,或堅稱月度營收中有50%來自于付費,會員在音頻行業還有很大的開發余地。
同時,有聲書依然是一個顯性的增長點。九月份,三聲在一篇報道中寫道,“喜馬拉雅FM有聲書部分為平臺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流量,收聽時長占比超過60% ;蜻蜓FM有聲書部分的復購率超過50% 。”
即便如此,蜻蜓FM方面也坦承,受制于音頻行業滲透率不足,有聲書的規模和影響力依然很小。區別于近年來互聯網行業通行的 “先用戶擴張,后商業模式成熟”的路徑,音頻行業的情況恰好相反。在起步后的第六個年頭,行業滲透率仍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 4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相比于網絡視頻和網絡文學動輒數十個點的使用率,音頻平臺的網民使用率,甚至不足以成為一個單獨的統計門類。
市場研究機構極光大數據發布的《中國移動視頻App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去年7月,我國移動視頻應用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 6.42 億,在國內活躍智能設備中的滲透率高達71.4%。而互聯網音頻市場的滲透率還只有20%左右。
從20%到70%的參考跨度,正是音頻行業的未來想象所在。
轉型的荔枝樣本
今年夏天,荔枝CEO賴奕龍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預計,整個行業成熟還需五年。
圖注:荔枝創始人賴奕龍
對已經密集經歷網約車、外賣和共享單車的互聯網行業而言,五年的進程,可用“漫長”來形容。在賴奕龍看來,UGC模式所特有的用戶忠誠度,是現階段荔枝的可靠支撐。艾媒咨詢發布《 2017年中國在線語音直播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目前,荔枝語音直播功能的人均單日啟動頻率為 10.94 ,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 56.2。同時,在 2017 年荔枝在網絡信息量、傳播熱度中均居首位。
從時間縱向看,這份數據的意義不在于對標競品,更像是用戶對荔枝的一種反哺:創立之初,荔枝喊出的口號便是“挖掘普通人的聲音才華”,重心和資源倒向素人主播,而不是糾結于頭部IP的留存。也是在這個邏輯下,荔枝才會在2016年背向知識付費,在短暫的內測之后,就在當年九月底上線語音直播功能。
結果,僅用時一年,荔枝就有了300萬活躍主播,其中99%是從原有的錄播業務中轉型而來,忠誠度可見一斑。在年初完成“去FM”戰略升級完成后,如今的活躍主播數量已增長到500萬,頭部主播的收入月流水超過百萬元。用戶總量方面,荔枝的全球注冊用戶超過2億,成為移動音頻領域的頭部流量企業。
圖注:荔枝社交玩法
而“用聲音,在一起”的新SLOGAN,也透露出其立足音頻、圖謀社交的跡象。在技術層面,今年以來荔枝一直在圍繞互動性,對平臺進行迭代更新:區別于傳統調頻電臺主播和聽眾的一對一連線,荔枝的語音直播已經實現多人多聽眾連線,甚至可以多主播同時主持節目。獨特的“魔音”“”聲音鑒定“”等技術,則會讓主播和用戶獲得更強的參與感。
巨頭碾壓的想象
相比于荔枝的社交夢想,喜馬拉雅FM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一個擁有過億用戶,囊括基礎業務和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在內的音頻生態圈。
眼下,前者悄然度過自己的5周年,后者則在謀劃第三次123知識節。短期來看,二者的迫切任務,仍然是夯實內容基礎,找新增長點,為提高行業滲透率而戰。從這個角度上講,雙方在各自分戰場上“隔空合作”的意義,要遠大于競爭的意義。
顯然,蜻蜓FM的 COO肖軼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不管競爭情況有多兇,蜻蜓FM都會致力于行業開拓,做場景開拓,扮演好平臺應該有的角色。
行業另一種可能的危機,來自更高的維度。今年四月,微信上線了“看一看”,主打圖文內容。與此同時,同屬一家的企鵝FM與騰訊旗下的另一文娛產業重量級公司閱文集團,開始協同挖掘原創 IP 價值,做有聲書。基于“耳朵經濟”潛藏的商業能量,未來,微信端口若是打開另一欄“聽一聽”的新功能,將從根本上碾壓移動音頻的行業格局。
關于巨頭入場的設想,喜馬拉雅FM方面早在2014年便研究過兩個明星企業——起點中文網和樂視的命運:2013年,起點團隊被騰訊挖走,后來因為版權和IP仍被起點持有,次年,騰訊不得不又大費周折整體收購盛大文學。同一年,樂視則憑借“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一體化全產業鏈模式”,得意洋洋地抓住了數千億規模的電視新媒體市場。
作為喜馬拉雅FM的創始人,余建軍很早就意識到音頻平臺的長期競爭力是內容上的壁壘。面對巨頭前來吞噬的可能,只要抓住內容,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另一個起點中文網。
那一次的思考,或許正是喜馬拉雅FM現有業務模式的動因和起點。但到目前為止,整個行業的困局并非版權和內容,而在于盈利能力。根據36氪今年年初的報道,蜻蜓FM去年虧損了幾千萬元,盈利前景不明晰的喜馬拉雅FM,也代表了一種行業的焦慮。
業內頻繁傳出的上市傳聞,或可證明這一點。鑒于二者均是在2013年前后接受來自VC的第一筆投資,按照風投行業三年到五年的周期,率先上市未嘗不是一種解決焦慮的好辦法——降低融資成本或利用資本杠桿撬動更大的市場資源,以及收獲相當的品牌效應。
今年出現在音頻行業的好消息是,“獨行俠”荔枝的語音直播月收入已近1億規模,并且實現規模化盈利,為行業首先賺到第一桶金。厚積薄發的荔枝,給行業再次提振了一口氣。 一時間,模仿追趕者眾。
遙想當年各家進入音頻行業的初衷——相比視頻行業只有十分之一的流量消耗,低于視頻行業的主播成本,進場的音頻公司看好其中的成本結構。
在歷經行業擴展之后,未來是否有機會看到音頻的成本結構真正發揮作用,令人翹首以待。
轉自:北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