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 宛西制藥還做了這些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2-21







     

      12月22日將迎來2018年的冬至節氣,按照傳統習俗,冬至當天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吃食,羊肉餡、韭菜餡、芹菜餡、蝦仁兒餡兒……融入國人美食智慧的餃子被演繹出了各種花樣。不僅在春節、冬至這些重要節日吃,更在一些喜慶日子,甚至招待貴賓的時候,餃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面食之一。

     


     

      為什么要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如此智慧美味的餃子是哪位美食大咖發明的?這些餃子背后的有趣知識,你可能還不知道。
     

      怎么樣,今天來科普一下吧,餃子原名“嬌耳”,是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出乎意料吧,醫圣客串上了美食家?
     

      傳說,東漢末年,時任長沙太守的醫圣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陽故里探親,走到白河岸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衣不蔽體,凍得手腳生了凍瘡,有的甚至耳朵也凍爛了。看到鄉親們這種情形,張仲景心里特別難過,身懷高超醫術的張仲景感嘆在這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的時期老百姓的日子太難過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醫術為鄉親們做點什么。

     


     

      經過一番研究,張仲景選了一些能抵抗嚴寒的藥材,再加上羊肉、辣椒這些溫補的食材,放在大鍋里煮熟后撈出搗碎,用面皮一個個分開包好,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到原湯中煮熟,分發給那些貧苦的百姓吃,這就是餃子的原型,餃耳。吃了餃耳,喝了湯的人們覺得渾身發熱,耳朵變暖,一段時間后,身上的凍瘡和爛耳朵全好了。
     

      據說,張仲景是在冬至那天開始向窮人布施藥材食物的,一直持續到了大年三十。新年到了,人們互相祝福還慶祝自己的耳朵好了。
     

      之后,每年冬至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驅寒藥材+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餃子吃,一方面為了紀念張仲景的醫術和功德,另一方面確實能起到驅寒保暖的作用,傳說在這一天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就這樣千百年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被傳承至今!
     

      知道了這個故事,我們對張仲景這樣一位身懷絕世醫術又醫德高尚且做過長沙太守的古代圣人,著實是隔空肅然起敬!
     

      張仲景作為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都為民著想,行醫數十年堅持濟世救人。將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懷作為行醫的準則,用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對待醫患,深受廣大民眾的愛戴和贊揚,他潛心撰寫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醫學著作都流傳百世,為我國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醫圣故里的中藥企業仲景宛西制藥,把張仲景濟世為民,造福蒼生的醫德精神總結為仲景文化,數十年來不斷弘揚傳播,并潛心于研究和開發張仲景的傳世經方。同時,仲景宛西制藥利用八百里伏牛山中藥材資源優勢,秉承“讓老中醫放心,讓老百姓放心,讓老祖宗放心”的社會承諾和“藥材好,藥才好”的制藥理念,建立了國內知名的現代化中藥濃縮丸生產基地,生產以仲景牌六味地黃丸、仲景牌逍遙丸、仲景牌太子金顆粒和月月舒牌痛經寶顆粒為代表的100多個品種的中成藥產品,深受消費者信賴與支持!

           轉自:中國消費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