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2019新春論壇暨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第二屆年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1





      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主辦的“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2019新春論壇暨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第二屆年會在京舉行。來自金融管理部門、協會、科研院所以及金融科技實業界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致辭環節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CFT50首席經濟學家楊濤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致辭,他表示,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金融科技迎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與活力。在此背景下,聚焦“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厘清金融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服務我國實體經濟建設和普惠金融實踐。嚴金明認為,金融業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效率”的目標,奮力開啟新時代我國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CFT50學術顧問王忠民總結了當代新技術對金融前端場景中的沖擊,重點從內部后端服務角度分析了金融科技對風險、流程和信用的影響,其中對信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金融科技的每一個維度都更深層次影響了金融的底層邏輯。王忠民表示,科技對金融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未來金融科技會將信用轉化為個人的有效資產,負信用將成為個人最大的成本;其次,未來物理和制度形態的基礎設施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邊際應用和邊際創新將蓬勃發展;最后,基于新價值應用的服務邊際收益遞增,生產要素邊際收益可以持續成長,真正進入數字化創新應用時代。
     
      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以“支付科技的未來”為主題,探討了科技發展對支付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影響以及支付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他認為,金融科技本質上是金融,支付科技本質也是支付。狹義角度來說,就是技術演進帶來的支付流程、模式和產品等方面的創新。溫信祥詳細介紹了支付科技的歷史演進,隨后對現代支付科技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的經驗做出總結。溫信祥進一步表示,支付科技的未來仍將以需求和科技雙輪驅動模型演進,未來新支付應用場景將會更加豐富。未來監管部門將會更加關注創新前沿動態,堅持穿透式監管和同質監管,以科技管理科技,提升監管科技水平。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范文仲認為,首先科技革命變化的是核心經濟資源,不變的是科技發展的目標,即增強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其次,金融業的核心要素和商業模式改變了,但服務目標和風險本質并沒有改變;再者,在未來趨勢上,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將表現出數據元集中,處理能力設施規模化、社會化、個人家庭財富管理一體化、小微企業服務全周期一體化等整合的趨勢;最后,金融創新要把握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企業要具有更加科學的科學倫理觀和價值觀。
     
      中國銀保監會創新監管部處長蔣則沈從歷史的角度來討論金融科技的問題。他認為,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體現為科技周期、經濟周期以及金融周期三個周期相互影響、疊加互動。技術發展進步及其影響不可回避,金融業也概莫能外,需要關注和面對以下趨勢,加強準備和應對:一是人口全面互聯網化;二是當技術積累了一定周期達到可應用階段時,普及速度很快,有一定突發性;三是金融服務和具體互聯網場景的融合是金融行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命題;四是在總體概念層面的討論之余,金融科技未來將需要更多進一步細分領域的研究和討論。
     
      騰訊副總裁江陽對支付技術變革推動移動支付發展進行了相關闡述。她認為,第三方支付經歷了探索發展期、市場啟動期和高速發展期三個發展階段,并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平臺化、跨界化特征。
     
      隨后,在《2018金融科技青年論文》圖書揭幕和2018金融科技青年論文征集頒獎儀式環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金融評論》編輯部主任程煉談到,當前金融科技研究存在著“觀點、建議多,證據、分析框架少”的問題,并建議今后的研究應注重以下三點:首先應注重證據分析及驗證過程的嚴謹性;其次應拓展研究深度并用計量方法加以證明;最后,應當更多地閱讀一線學術文獻,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圓桌討論環節分為“新技術與普惠金融”與“新技術與金融安全”兩場主題對話。在“新技術與普惠金融”主題對話中,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圍繞新技術與普惠金融談了三點看法。一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已把應對顛覆式創新的挑戰和自身數字科技化轉型升級兩項任務結合起來,并形成二者的有機融合;二是從普惠金融發展的角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分別從零售、對公和中間業務等幾個主要業務方向布局,通過發展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和智能化資產管理等業務,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獲得感,并達到降低信用風險溢價和小微企業信貸成本目的,為普惠金融做出相應的貢獻;三是從新技術發展的角度,商業銀行對新技術的應用選擇標準要高于社會其他行業。未來高度關注開放銀行概念的探索和創新,從大銀行向中小銀行開放相應科技賦能屬性到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中的供應鏈核心企業開放相應金融服務屬性,都是值得重視的創新發展趨勢,也是打造生態化賬戶服務體系來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研究部負責人肖翔認為,從促進商業可持續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既有“能”的方面,也有“不能”的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不能只靠技術單兵突進,需要政策、制度、技術共同推動。在談到開放銀行時,他認為,開放銀行不能簡單“一放了之”,而應該在有規矩、有標準、有限制的前提下推動,特別要注重數據安全和消費者保護工作。
     
      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昭莉分享了京東數科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兩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養雞和養豬。她認為,可以通過科技達到降低成本和控制風險的目的,從而應用于農業,達到普惠金融的目的。
     
      包商銀行行長助理、包銀消費金融董事長劉鑫認為,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可得性”,科技的應用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科技改變了客戶的行為習慣和產業結構,客戶需求的改變了推動銀行生產方式的變革。金融科技公司的流量和數據是其優勢,也是金融機構與其開展深度合作的動力。同時,金融科技公司的開放也有助于提高中小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首先回顧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歷史。他表示,過去普惠金融由于科技能力的有限,難以覆蓋更多需要金融服務的人群。現在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底層技術創新,能夠將前沿科技運用于普惠金融領域,締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能夠更好的實現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發展。他認為,科技對于金融的促進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淺層次方面,而是開啟了“金融+科技”的深層次融合。
     
      在“新技術與金融安全”主題對話中,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表示,2019年金融科技勢必向縱深發展,但短期內由于受到一些現實條件制約,可能部分金融科技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他認為,面對金融風險,一些技術模型在過去有效,未來可能未必有效,技術模型要隨著形勢發展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海爾金控副總裁、樂賺金服創始人兼總裁王偉認為,2019年隨著市場逐漸發展,征信系統將不斷完善,應處理好數據運用和用戶隱私的平衡。
     
      “當前在技術迭代的快速沖擊下,需高度重視如何提高金融行業效率、降低成本與控制風險。”深圳聯合金控董事長程飛認為,我國尚處于金融科技創新初期,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尚未達到全球前沿水平,風險管理領域正是一個重要突破口。目前監管部門、金融行業主體、第三方服務商都高度關注新技術與風控的融合,但要避免“單兵突進”,更需多方互補融合,共同建設兼具國際與本土特色的多層次智能風控體系。
     
      同盾科技副總裁李偉東談到,2019年在強監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主旋律下,金融將回歸本原,更加依托科技提升競爭力。“新技術與金融安全”主題對話由中誠信征信總裁閆文濤主持。
     
      據悉,2018金融科技青年論文征集優選出18篇文章,同期入選本年度的《中國金融科技青年論文(2018)》,近30位青年作者得到表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