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棚里裝上了智能監測設備,濕度和溫度有‘人’幫忙看著,24小時告警,再也不用半個鐘頭就跑一趟看溫濕度了。”
“村里不像城市收取快遞方便,我們的線上快遞驛站就可以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快遞到了,手機上就會收到提示,隨時去取。”
經過3個多月的建設調試,10月底,中國聯通在定點幫扶的沽源縣石頭坑村投建的“數字鄉村”正式投入使用。平安鄉村、便民服務、產業賦能等六大功能模塊、32項具體應用,通過“數字鄉村”這一“智慧大腦”,助力石頭坑村百姓生活實現巨大變化,邁過數字鴻溝,享受到了城鎮居民相同的獲得感、幸福感。
“千里眼”和“順風耳” 構建農民新生活
“村里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系統就能實現及時上報,還能查看附近攝像頭,與現場人員實時視頻溝通、決策響應。”駐石頭坑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常亞東,也是中國聯通派出的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的一員,他聊起村里的新變化來如數家珍。例如,為做好疫情防控,村里完成了數據智能采集,生成了一村一碼,實現了疫情防控工作安全、高效、無接觸。
“數字鄉村”平臺打造農民新生活
一臺名為“沃家神眼”的“神器”,正在石頭坑村流行起來。這是中國聯通推出的一款遠程監控產品,具備不間斷錄制、回看精確到分秒、一鍵遠程通話等功能。有這位“千里眼”相助,有效解決孤寡老人的看護問題,消解外地務工人員的鄉愁問題,為村委治理也提供了有力工具。目前,石頭坑村已經布放32個監控點,在全部五保戶和30%留守老人家中安裝“沃家神眼”,時刻守護著鄉村平安。
除了“千里眼”,還有“順風耳”。中國聯通為石頭坑村安裝了4個“大喇叭”,建立起村委與村民的交流通道,節省了溝通本錢,拉近了干群距離,平時能夠及時傳播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傳遞農業科技、惠農信息,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發生緊急狀況時,也能成為處理群體性事件、應急作業的好幫手。
“晴雨表”和“導航儀” 激活富民新動力
“如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途徑是什么?抓手在哪里?數字鄉村給了我們一個機遇。”為紓解村里難點痛點問題,常亞東帶領的幫扶工作隊積極開展村民走訪、電話詢訪,從分析石頭坑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到制定專屬建設方案,到搭建軟硬件平臺,再到上門培訓,一步步探索如何以數字化手段來服務鄉里鄉親。
“用得上”信息服務之后,還要“用得好”。中國聯通在石頭坑村投建的蔬菜地窖和溫室大棚,每年為村經濟創收12余萬元,是當地村經濟的主要來源。由于存儲和種植蔬菜對溫度、濕度要求較高,中國聯通引入物聯網技術,安裝感知探頭、攝像頭,為大棚搭建“晴雨表”,實現了遠端信息采集和控制,穩定了創收的來源。
“數字鄉村”平臺實時展示種植大棚環境情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數字鄉村”平臺,村里還在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數字化水平和能力。發揮平臺的農業信息集成作用,為農民提供在線培訓服務,培養造就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可以說,“數字鄉村”是奔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導航儀”。
“最強大腦”扎根鄉村 “智慧基因”融入縣域
石頭坑村的“數字鄉村”建設,是“智慧沽源”工程向下延伸的樣板。
沽源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中國聯通從2002年開始定點幫扶沽源,歷經18載,于2020年幫助沽源成功實現脫貧“摘帽”,18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為助力沽源縣實現“鄉村振興”階段“彎道超車”,中國聯通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推動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交易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作用,圍繞基礎設施、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生態宜居、產業發展、信息資源、網絡安全等領域,對城市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施了“智慧沽源”工程。
“智慧沽源”工程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新打造了“1+2+N”體系框架,通過數據資源的收集、分析和整理,釋放數據的巨大潛力,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同時輻射服務農村。中國聯通從石頭坑村開始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將帶動沽源全縣農村數字經濟發展。
石頭坑村“數字鄉村”成果曾亮相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
從縣域到農村,在全國各地,中國聯通堅決扛起央企責任擔當,扎實做好網絡建設和信息幫扶工作,充分發揮“數字鄉村”平臺優勢,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轉自:C114通信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