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伊利發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和《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陸續推出“零碳牛奶”“零碳酸奶”“零碳有機奶粉”“零碳冰淇淋”等5款產品。作為營收跨過千億元大關的頭部乳企,伊利的“雙碳”成果引起行業關注。
據國際權威認證機構證實,伊利已于2012年實現碳達峰。關于碳中和,其目標是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伊利集團副總裁趙昕用4組數據對伊利“雙碳”成果進行了總結:截至2021年底,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核心區的植被覆蓋度增長到了95%以上,連續12年的減碳量相當于節約用電150億度,采用的FSC認證綠色包材相當于推動92.48萬畝的可持續森林管理,推出5款“零碳產品 ”。
“零碳”產品今年落地
何為“零碳食品”?以伊利首款“零碳冰淇淋”為例,經第三方機構認證,每個產品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加工、從包裝到運輸,實現了全周期“凈零”排放,并獲得國際認證機構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PAS2060)。消費者在這款冰淇淋包裝上可以看到“碳中和”標簽。根據綜合測算,每20個這樣的冰淇淋相當于中和了9.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據了解,伊利在2050年前分三個階段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目標。而這5款“零碳產品”,是伊利邁向碳中和最終目標的階段性成果。
自2010年起,伊利依照ISO14064標準及《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盤查碳排放,組建了專業團隊負責年度碳盤查,并提出節能減排舉措。由國際檢驗認證機構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PAS2060)證實,伊利已于2012年實現碳達峰,將在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
這一目標的提出,也在推動產業鏈各環節供應商作出改變。從2017年開始,伊利將上游牧場的碳排放納入碳盤查范圍,2021年開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輔料供應商的碳排放信息,啟動對所有產品品類的碳足跡核算。2022年4月,伊利與43家全球戰略伙伴啟動行業首個“零碳聯盟”,并授予利樂、菲仕蘭、科漢森、羅蓋特等7家供應商伊利全球供應鏈“低碳先鋒”稱號。
目前,伊利已將供應商按照“零碳”能力進行劃分,擁有“零碳”目標和路線圖的一類供應商將會優先與伊利合作,雙方還將共創“零碳”產品。
4組數據凝聚“雙碳”成果
伊利集團副總裁趙昕用4組數據對伊利落實“雙碳”目標的做法和成果進行了概括。
第一個數字是“95%”。為解決草場沙化造成的草畜供需矛盾突出問題,伊利在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進行試點,種植了固碳能力較強的紫花苜蓿、燕麥,累計改良了5.5萬畝退化草原。截至2021年底,該試點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從2008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95%以上。
第二個數字是“150億”。牧場養殖、飼料生產、產品制造是乳業三大碳排放源,伊利的減碳“主戰場”也集中于此。進行全面碳盤查的12年里,伊利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全產業鏈綠色制造,截至2021年底有23家分(子)公司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873萬噸,相當于節約用電150億度。
第三個數字是“92.48萬”。繼國內首個“植物基夢幻蓋”、零鋁塑包裝后,伊利“金典”今年又推出首款無印刷、無油墨包裝,瓶身去除油墨印刷,必要的產品名稱與生產日期等信息用激光打印,采用經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綠色包材,外包裝使用更環保的紙提手。僅2021年,伊利使用的FSC認證綠色包材就達到246.62億包,相當于使92.48萬畝森林得到更妥善的管理。
第四個數字是“5”。趙昕認為,伊利身處健康食品行業,首先要有綠色生產的能力。今年以來,伊利陸續推出了5款“零碳”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綠色消費選擇,也為踐行國家雙碳目標做出了貢獻。”
綠色產業鏈戰略指引未來
早在2016年,伊利就簽署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書》,并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展“伊利家園行動”,目前開展的公益項目包括智慧草原、東北濕地保護、亞洲象棲息地保護等。
一系列“綠色”行動也讓伊利獲得了社會認可。2019年,伊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入選《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9)》。2021年7月,伊利作為全球唯一農業食品業代表企業案例,被收錄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報告。2021年12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走向零碳——在華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報告,伊利集團是中國乳業唯一入選企業。至今,伊利集團已連續7次獲得世界環保大會頒發的“國際碳金獎”。
“作為行業龍頭,我們有責任擔負起引領行業低碳發展的重任,也會把雙碳工作落實到更多領域和方面。”趙昕說。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