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環境集團發布首份ESG可持續發展報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17





      2024年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提出環境、社會及企業治理(ESG)概念20周年。6月12日,中國水環境集團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UNIDO ITPO Beijing)公布首份水環境ESG可持續發展報告。


      作為國際領先的生態資源型科技企業,中國水環境集團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出發點,運用科技創新、承擔社會責任和建立參與者生態,匯聚多方力量,為全球水環境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提供系統化、可復制且符合公眾利益的綠色可持續解決方案。


      從“3R”原則到“6R”理念,集團成為UNIDO智慧循環經濟案例


      2021年12月,中國水環境集團提出水環境ESG之路,從生態之路、社會影響、公司治理三個方面提出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集團積極倡導并致力于探索ESG建設,結合集團“三提高”戰略,在“3R”原則基礎上,從公眾、生態、股東、政府、伙伴、員工六個維度創新“6R”理念,即和諧(Reconciliation)、責任(Responsibility)、互惠(Reciprocity)、資源(Resources)、可靠(Reliability)、韌性(Resilience),積極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各方共創更加綠色、潔凈、繁榮的未來。


      2022年,集團依托核心技術系統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入選UNIDO Global Call“綠色低碳技術與凈零目標”全球方案,成為UNIDO智慧循環經濟領域重要合作伙伴。2023年,集團項目入選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


      ITPO Beijing主任武雅斌表示,今年是聯合國提出ESG概念20周年,ESG是企業發展和SDGs的“切面”,實踐ESG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企業發展提供指路的“方向圖”,相信水環境集團作為行業領軍企業將繼續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助力。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助力生態可持續


      用水緊張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水環境集團不斷創新綠色可持續生態修復方案,推動減污降碳協同處理,持續致力于做好水環境治理、提高水資源利用工作。幫助全國22個省市城市河湖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資源利用。


      集團歷時十余年研究實踐,創新提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在城市邊緣建設地面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排放模式。將污水作為城市穩定的第二水源,進行收集、處理和回用,將污水廠由地上變為地下,由集中變為分布,由污水處理轉為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地面打造綠色新型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綜合體,解決城市水環境治理,以及水資源、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為城市提供清潔、可靠的資源和能源。


      截至2024年,下沉式再生水廠為城市發展釋放土地面積884904平方米,每年碳減排量180000噸;綠地公園累計新增1200000平方米,每年碳減排量3144噸;水源熱泵服務面積103280平方米,每年碳減排量5918噸。


      水生態的治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在大理洱海,2022年,被稱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時隔半世紀再次成片開放,2023年分布面積恢復至30萬平方米;濕地植物260種、鳥類100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


      輸出下沉廠創新力,“北斗七星”計劃點亮發展可持續


      作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統的創新者,中國水環境集團視科技創新為企業發展原動力。2020年,集團開啟知識產權“北斗七星”計劃,授權專利總量563個,增長258%;發明專利總量103個,增長90.74%。下沉廠相關專利226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02項。


      參與多部行業標準規范制定,持續引領行業創新與發展。牽頭承擔國家“十三五”重大水專項唯一下沉廠課題《地下式城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技術指南》,牽頭承擔“十四五”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項,牽頭編制國內首部下沉廠標準。入選6項國家級技術名錄,獲得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五部委認可,是國家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八項技術之一。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平臺9個,榮獲10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及國際獎項。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介紹,科技創新的基因就存在于水環境集團的血液中,回溯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的源頭就來自選擇創新和實踐創新。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責任。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把企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緊密結合,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建設美麗中國與美麗地球家園貢獻力量。”侯鋒在ESG報告致辭中說。(鐘宣)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