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錦記來說,這個1月捷報連連,剛順利舉辦完廣州南站李錦記大廈的封頂儀式,就收獲了一枚關于社會責任的貢獻獎 -- 1月11日,第九屆“質量榜樣·傳媒大獎”在四川成都舉行,憑借十年來致力于資助有志青年學廚圓夢的“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李錦記醬料集團榮獲“2019年度社會責任貢獻獎”。
此次“質量榜樣·傳媒大獎”由消費質量報主辦,以“匯聚消費者意見、評選各行業榜樣、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歷時2個多月,由推薦、評審和授獎等環節組成,通過大眾投票和專家評審等方式評選出包括2019年度·十佳市場監管衛士、2019年度·顧客滿意十佳品牌、2019年度·社會責任貢獻獎、2019年度·誠信典范企業等多項重量級大獎。
創造社會共享價值 堅持綠色節能生產
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于做好自身產業,守住產品品質的底線,食品企業更是如此。
李錦記于1888年在廣東省珠海市南水鎮以發明蠔油起家,秉承“思利及人”、“造福社會”、“共享成果”、“務實誠信”、“永遠創業精神”六大核心價值,一直注重產品承諾:“100-1=0”是李錦記的品質管理標準,132年來,李錦記始終對質量百分百堅持,嚴格監控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生產程序,除了引進良好農業規范(GAP)的管理模式,與農民創造共享價值,更發展有機種植,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不僅如此,李錦記還支持本地供應商,并會定期審查,確保品質安全。
目前,李錦記擁有超過200多種產品,可以照顧到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不同的口味、文化和飲食習慣,更是讓世界了解到中餐,享受到品嘗中餐的樂趣。
良好的企業公民,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會兼顧社會價值,堅持綠色環保生產,將可持續發展的基因注入血液中 -- 李錦記在全球擁有六大生產基地,每個生產基地在食品安全、質量和環境保護上都獲得了多項國際認證。同時,李錦記通過改良紙箱設計,減輕紙箱重量10%,節省用紙,相當于每年減少205噸紙箱原料,亦在不同范疇增加使用軟包裝及大包裝,并在工廠內循環使用承載原料的容器、減少廢物。
幫助青年圓夢廚師 十年資助七百余人
榜樣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于整合自身資源,搭建更多的互助平臺,為社會創造公益價值,使得公益可以有效持續發展下去。
1月11日,是個周六,成都武侯祠附近的一家網紅藥膳餐廳的面點房內,一名挽著丸子頭,專心致志包捏酥點的女生說著普通話,在一群講著四川話的廚師中顯得格外醒目。她叫劉建利,家鄉在甘肅省禮縣肖良鄉,是一名李錦記希望廚師。時光回溯到2017年,劉建利初中畢業,家中的經濟狀況支撐不了她繼續學業,即將上初中的弟弟也需要學費,擺在她面前的道路是:跟隨姐姐去上海打工,補貼家用。19歲的劉建利不想輟學,偶然的機會從西部陽光基金會的駐校社工處得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通過報名、筆試、面試,順利來到成都成為一名希望廚師。
踏實、勤奮……這是成都財貿職高的專業老師對劉建利的評價,在希望廚師班的兩年時間里,她深知重返校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特別珍惜,不但認真學習語數外等文化課,對于刀工、涼菜、面點等專業課也是十分刻苦,尤其是面點課,在高一時,劉建利就顯示出了天賦,提褶包子能夠做到32個褶,一舉奪得校級技能大賽“面點王”的稱號,從此開啟了在面點領域的“開掛人生”。2019年,劉建利被選中代表學校參加四川省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以理論和實操雙雙第一的成績拿下面點組一等獎。
“小姑娘很好學,對于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總是能抱著謙虛的求學態度,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學習。”正是好學的態度,使得劉建利很快就在雙選會上被成都的網紅藥膳餐廳選上作為實習生。如今實習已半年的她,受到廚師長的重用,月收入3000余元,不僅能給自己買上漂亮衣服,還能寄回家給弟弟交學費買書本。
十年來,像劉建利一樣,因為“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從鄉村來到城市,實現廚師夢的同時還能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青年共有744名,他們在李錦記醬料集團的全額資助下進入國家重點職業高中學習中餐烹飪專業,至今已有396名希望廚師順利畢業,散落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一線城市的五星級酒店和社會餐飲中,持續為中餐行業發光發熱。
事實上,除了出資幫助經濟上有困難地區的有志青年學廚圓夢,李錦記還在上海、廣州、北京、成都等地職業院校設立“李錦記企業獎教學金”,鼓勵有想法、有堅持、有志向的年輕人潛力鉆研技能;表彰有責任、有愛心的教師致力于教書育人。
“李錦記在聚焦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關注社會所關切的問題,將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共享價值作為目標,積極踐行社會責任與義務,全力打造受人尊敬的民族醬料品牌。”李錦記中國企業事務總監賴潔珊女士表示,未來,李錦記將繼續發揮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促進調味品行業健康發展,整合資源,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助推社會進步。
轉自:美通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