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出臺“七條措施” 促進牦牛產業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30





      以牦牛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川西北牧區,是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重點區,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的主戰場。10月28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門印發《促進牦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有效期五年。以草定畜,推動牧區鄉村產業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高原糧倉”。


      一、支持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


      大力推進牦牛養殖方式轉型升級,重點開展牦牛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推廣“放牧+補飼”“牧繁農育”等養殖方式,支持牦牛夏秋牧場放牧、冬春牧場舍飼(或半舍飼)和四季集中快速育肥等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棚圈、貯草棚、圍欄等基礎設施建設,縮短飼養時間,提高牦牛出欄率和商品率。


      二、支持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加大九龍牦牛、麥洼牦牛、木里牦牛、金川牦牛、昌臺牦牛、亞丁牦牛等優勢地方品種的保護和推廣力度,重點支持核心種群能繁母牛擴群增量、優良種畜供種能力提升、異地(跨縣、跨州或省外)種公牛引進以及開展牦牛人工授精等。按照“自愿申報、競爭立項”的原則,對項目前期準備充分、實施條件成熟、方案科學合理的縣(市、區)予以支持。


      三、實施穩產提質激勵


      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對符合條件的牦牛能繁母牛的農戶和養殖場,省級財政按照300元/頭的標準給予激勵,穩定基礎產能,改良品種,提升品質。


      四、支持優質飼草基地建設


      堅持藏肉(奶)于草,加強臥圈種草、優質飼草基地和打貯草基地建設。完善草原圍欄、飼草貯存等設施設備,提高優質飼草生產供應能力。依法科學合理合規利用草原,堅持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與人工飼草基地發展相結合,在草原重點區域積極探索人工種草治理修復模式,推廣免耕補播改良技術,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提高天然草原牧草產量和載畜能力,促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五、支持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中央、省、市(州)、縣財政支持,牦牛保險承保機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的“多層級、多主體”的防災減災體系,將牦牛死亡率控制在3%以內。支持牧區州、縣分級建設抗災保畜草料儲備庫,提高牦牛產業的防災減災能力。牦牛保險承保機構每年可按照相關規定安排不高于牦牛保費收入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購買發放飼草料等防災減損工作,積極參與抗災保畜工作。


      六、支持產業經營方式轉變


      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民”產業化經營模式,支持牧區分戶放牧向農民合作社、集體牧場、家庭牧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方式轉變,符合條件的可給予相關項目支持。支持牦牛的屠宰及精深加工,納入省級農產品加工項目支持范圍,重點培育特色牦牛產品,實現養殖、加工、營銷、品牌一體化建設,提升牦牛產品附加值。


      七、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各牦牛基地縣要用好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政策,加大對牦牛產業發展的傾斜支持力度。持續實施牦牛產業集群、畜牧高質量發展、生產設施條件改善等項目,重點支持牦牛標準化養殖、良繁體系建設、飼草基地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牦牛產業,支持金融機構開發“牦牛貸”金融產品,推廣牦牛活體抵押、保單抵押貸款,促進牦牛產業發展,降低牦牛養殖主體融資成本。


      轉自:四川觀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