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時光的年輪刻印下奮斗者的足跡,75年的披荊斬棘,75年的風雨兼程。75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從幾近空白起步,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飛速發展,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化工大國和第二石化大國。為全面展現75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的輝煌成就,從即日起開設“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展示石化行業各子行業以及地方石化行業的驕人業績。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和著祖國鏗鏘前行的腳步,伴隨祖國飛速發展的足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建立了產業鏈上下游齊全配套的工業體系。如今,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規模位列世界第二,化學工業穩居世界第一,正加速由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邁進。
石油工業原油產量12萬噸,原油加工能力17萬噸;化學工業硫酸產量4萬噸、硝酸0.07萬噸、鹽酸0.3萬噸、純堿8.8萬噸、燒堿1.5萬噸、合成氨0.5萬噸、電石0.3萬噸、染料0.52萬噸、涂料0.5萬噸、輪胎外胎3萬條;化學工業總產值僅為1.77億元,不及現在國內一家中小型石化企業,這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全部家底。
風雨同舟經歲月,石化兒女共奮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石油和化學工業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為主,在艱難中起步。至1977年,中國自己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已擁有比較完整的生產、科研和工程建設體系,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石油和化工行業開始步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至1990年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產品比較配套、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原材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
進入21世紀后,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煤化工、專用化學品等高新產業迅速崛起,推動我國2010年邁上世界第二石化大國的臺階,化學工業的產值更是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化工大國。此后,全行業開始穩步實施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重組,“綠色化工”漸成主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廣大干部職工踔厲奮發、開拓創新,創造了令人振奮的非凡業績。相較于2012年,2023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由12.14萬億元增長到15.95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從6375.94億美元增長到9522.7億美元,利潤由8176.1億元增長到8733.6億元,進入了高質量發展創新轉型的關鍵時期。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規模以上石化企業屈指可數,到17家中國能源化工企業上榜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從自主技術缺乏,到異氰酸酯等一系列技術國際領先,聚碳酸酯、聚烯烴彈性體、芳綸、碳纖維、離子膜、蛋氨酸等一批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和功能化學品實現產業化,以及光刻膠、高純試劑、拋光材料等高性能電子化學品關鍵技術相繼被攻克;從謀求自給自足到深度參與全球石化供應鏈和產業鏈,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巨變的背后,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方式的深度轉變。
敢闖敢試,創新腳步不停歇。光催化劑結構調控及界面反應強化等一批基礎研究取得突破,萬米超深層油氣資源鉆探關鍵技術等一批顛覆性成果競相涌現,高端聚苯硫醚制造關鍵技術等一批新技術搶占了市場競爭制高點,新一代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等一批技術為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做出了新的探索,大型流程工業智能運行與控制關鍵技術等一批智能控制技術賦能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大幅提升,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迸發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持久的動力。
優化結構,產業邁向中高端。淘汰落后產能成果持續鞏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成長,產業結構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渤化集團、海灣化學等一批企業走出了傳統產業不傳統發展的新路子,多氟多、萬華化學、新和成等一批企業大力開拓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興領域,渤海灣、杭州灣、湄洲灣、大亞灣“沿海石化產業集群”以及“能源金三角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加速崛起,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譜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綠色轉型,乘風破浪向“新”行。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持續推進,地熱、光伏發電、海上風電多點布局;低碳技術創新力度持續加大,我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項目、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煉化示范項目紛紛建成,零碳油氣生產示范開啟;一批能效“領跑者”企業、綠色工廠、低碳工廠、生態園區脫穎而出……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質量效益型增長,厚植產業“含綠量”,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不斷提升發展“含新量”“含金量”。
75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廣大干部職工踔厲奮發、開拓創新,在戰略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克服了重重挑戰和困難,創造了令人振奮的非凡業績。
75年來,石油和化工行業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這些傲人業績是石化兒女獻給祖國母親75華誕的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一定會高歌猛進、勇立潮頭,一定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孟晶)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