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農業部印發了《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使得有機肥再次被推上風口。這兩年來,有機肥行業利好接踵而至,化肥零增長、土十條出臺、化肥復征增值稅、有機肥替代化肥……化肥行業和農業的形勢,都在助推有機肥這個產業走上前臺。
然而,有機肥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后,行業亂象亟待整合。對于以司爾特(002538)為代表龍頭公司而言,這恰好搭上綠色快車。
有機肥產業年產值可達3600億
目前,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今年的兩會上,農業部長韓長斌表示,今年首先在果菜茶的核心產區、知名品牌的生產基地來推廣,力爭到2020年使果菜茶的化肥施用量比目前減少50%以上。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季教授介紹,在發達農業國家,大幅提高有機肥的使用比重是普遍現象,而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有機肥使用比重都超過了一半。譬如,在美國,有機肥料占比46%;英國占57%;德國占60%;法國占37%;澳大利亞占55%;加拿大占60%;韓國占48%;日本更是高達76%。
李季教授推斷,如果中國肥料當中有機肥與化肥各占一半的比例,這就意味著有機肥的實物量要達到6億噸,每噸產值600元,那么整個產業的年產值將高達3600億元。
除了龐大的國內市場,有機肥的出口形勢也十分可觀。據了解,目前我國有機肥年出口量大約20萬噸,國際市場對高端有機肥需求仍在增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化工行業分會副會長馬春艷說:“中國有機肥出口已呈現出逐年攀升的態勢,希望更多的企業抓住機會走向國際市場。”
這兩年,不少農資企業已瞄準有機肥市場,有機肥呈現出一片繁榮業態。
產能分散,行業面臨洗牌整合
有機肥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有機肥行業市場混亂,產品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激烈,行業亟待整合。
據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土肥處副處長楊帆介紹,目前全國有機肥設計產能達3482萬噸,而實際年產量1630萬噸,實際產量不足設計產能的一半;年產量5000噸以下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近一半,年產量2萬噸以上的不足企業總數的20%。這反映了有機肥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能比較分散。
全國人大代表唐一林認為,當前阻礙有機肥市場健康發展,主要來自幾大因素:有機肥概念炒作,過度夸大有機肥功能;包裝賣點冗雜多樣,難以形成品牌功能共識;缺乏價格監管,經銷商哄抬利潤,使農民用肥成本過高;有機肥原料品種雜亂,生物質企業輔料轉化慢;有機肥鑒定監管標準過低。
唐一林建議修改有機肥行業鑒定監管標準,從原料配比到整個生產過程制定出明確的監管標準,不僅僅用指標來判定產品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首個有機肥抗生素殘留檢測方法國家標準——《有機肥料中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與強力霉素的含量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有機肥相關標準將進一步完善。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有機肥行業真正的洗牌即將到來,技術不達標、產品不合格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將面臨淘汰。
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提醒,有機肥產業發展要注重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從資源、技術、產能等方面綜合考慮,不要讓一些沒有能力的企業破壞這個朝陽產業的整體口碑。
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龍頭企業充分受益
有專家分析,現階段有機肥生產規模有限,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有機肥行業起步晚、生產企業規模小且分散,像司爾特這樣具備上市公司資質的更是屈指可數。
去年6月,司爾特與南京農業大學達成戰略合作,開發應用“全元生物有機肥制造技術”,推出了全元生物有機肥,并致力于開發生物有機肥(固體)、有機-無機復混肥(固體)和復合微生物肥(固體或液體)等。這為司爾特發展有機肥提供了強大的科研力量支撐。
除了技術與品牌優勢,龍頭企業能提供更有力的服務來實現效果轉換應用。司爾特銷售公司總經理文繼兵表示,目前來說,化肥的有些功能是有機肥替代不了的,這就要求有機無機相結合。從去年開始,司爾特和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團隊展開合作,全力打造全元生物有機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
沈其榮教授,也是南京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的首席科學家,他建議,肥料企業應將著重點放在全元生物有機肥的研發和推廣上。既能給當季作物提供足夠養分,提高當季作物產量;又可以改良土壤中微生物區系,提升土壤肥力,達到“一施兩得”的作用。
有專家分析稱,目前國內有機肥產能有限,想要在2020年實現“果菜茶的化肥施用量比目前減少50%以上”的行動目標,企業必須提高商品有機肥供應能力。龐大的市場背后顯露出的行業亂象,將促使龍頭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