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海期貨交易所與23家期貨公司簽署項目合作協議書,啟動天然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上期所投入扶持資金3960萬元,覆蓋海南省、云南省15個貧困區縣,其中14個為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天然膠現貨產量約3.6萬噸,種植面積約40萬畝。
上期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姜巖在簽約儀式上指出:“保險+期貨”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障農民收入、轉移保險公司風險的創新模式,經過兩年試點,其重要意義及推廣價值已獲得中央及各界的充分肯定。
期貨是規避市場風險、套期保值的有力工具,然而廣大膠農并不具備期貨的專業知識。此時,“保險+期貨”模式就成了有效連接膠農和期市的紐帶:由保險公司基于期貨市場上相應的天然膠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天然膠農產品價格險,賣給膠農或農業合作社;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天然膠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風險;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相應的復制看跌期權操作,進一步轉移風險,最終形成風險轉移、各方受益的閉環。
據介紹,傳統保險業往往基于“大數法則”來分散風險,但對農業險種而言,風險往往集中發生。因此農業險種一旦發生賠付,保險公司虧損概率較高。而“保險+期貨”則采取與“大數法則”不同的原理,通過上述期貨市場的對沖交易完成風險的轉移,既保障了膠農的收益,又轉移了保險公司的風險。
該項目獲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期貨公司遞交的所有項目方案中,相關地方政府均表示予以政策支持,多地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的金融扶貧小組并投入專項資金,積極推動此項目順利開展,保障膠農收入穩定。
我國橡膠消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天然膠資源僅占世界總資源的不到10%,每年進口依存度在80%以上。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適宜天然膠種植的區域其實并不少,但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需要在政策、金融、技術等各方面推進體制創新。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可以幫助數量眾多且分散的膠農規避天膠價格波動帶來風險,保障其利益,穩定其生產積極性。同時為了確保資金用途,做好后續監管,上期所將為參加試點的期貨公司開立專用子賬戶,用于相關頭寸的對沖交易,并在試點項目結束后開展效果評估工作。
新聞快論
用金融工具減少“棄割”
彼得
對我國云南和海南的多數產膠區縣而言,橡膠是大部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近年來天然膠供不應求的現狀并沒有改善膠農的收入狀況。
自2010年以來,天然膠價格逐年下跌,從峰值的每噸4.3萬元,一度跌至2015年最低點的9000元。2016年以來,雖然天然膠價格有明顯回升,但是由于影響價格的因素眾多,潛在風險仍巨大。同時,橡膠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嚴重影響膠農收益。2016年與2011年相比,每畝橡膠生產成本由1050元漲到1800元,橡膠膠乳收購均價卻由過去的2.5萬元/噸跌至9500元/噸。膠農們辛苦勞作,收入不增反降,甚至出現割膠利潤不足以覆蓋割膠成本而棄割的現象。
目前,國內對于橡膠種植戶的農業保護補貼政策尚不完善。國儲收儲空間受限,同時膠農組織形式分散,缺乏避險意識和工具。在這種大環境下,棄割現象時有發生,既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因此,如何幫助數量眾多且分散的膠農規避天然膠價格波動的風險,既是關系到我國橡膠產業發展的問題,也是關乎民生的大事。運用好金融工具,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